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305:論文分類


親愛的法友:
  簡答如下,大致我發表的文字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與《阿含》、《尼柯耶》相關的研究,絕大多數是漢、巴比較研究。二是跨語言文本的《法句經》研究。三是「漢譯佛典文獻學」,四是翻譯,以翻譯無著比丘論文為主,少數為翻譯菩提比丘的論文,僅有一篇是翻譯澳洲白瑞德教授的論文。
  我主張初學應選擇他有興趣的該領域的論文試作翻譯,不一定要發表,翻譯名家論文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法句經》研究系列:
1. 《法句經》的「四言偈頌」與「五言偈頌」〉,(2014a),《福嚴佛學研究》9期,23-48頁,新竹市,台灣。
2. 〈〈法句序〉與《法句經》重譯偈頌〉,(2014b),《正觀》70期,1-56頁,南投縣,台灣。
3. 《出曜經》研究〉,(2015a),《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2期,65-175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4. 《法句經》「三言」偈頌的標點與詮釋〉,(2015b)《正觀》72期,39-88頁,南投縣,台灣。
5. 試論「甘肅博物館001號《法句經》寫本」的異讀〉,(2015c),《福嚴佛學研究》10期,19-39頁,新竹市,台灣
6. 〈《法句經》的翻譯議題與重譯偈頌〉(2015d)《吳越佛教》第1048-67頁,杭州佛學院,杭州市,中國。
7.  《法句經》的「校讀」與「誤譯」(2016a),《法鼓佛學學報》19期,93-158頁,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8. 〈《法集要頌經》的翻譯議題〉,(2016b)《正觀》7999-171頁,南投縣,台灣。
9. 漢、巴《法句經》對應偈頌的相互詮釋〉(2018)《福嚴佛學研究》13期,25-63頁,新竹市,台灣
10. 《法句經》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待發表)
11. 《法句經》(T210)的詮釋與翻譯---以法光法師《法句經之英譯及研究》為例〉(待發表)
12. 《法集要頌經》「校讀」舉例〉,(待發表)
13. 省思支謙〈法句經序〉〉,(待發表)

期刊論文:
14. 〈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2007)《福嚴佛學研究》2期,91-160頁,新竹市。
15. 〈《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2008)《正觀》45期,5-80頁,南投縣。
16. 〈《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2009a)《正觀》48期,69-142頁,南投縣。
17. 〈《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2009b)《福嚴佛學研究》4期,89-139頁,新竹市。
18. 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對〈《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2009c)《正觀》51期,1-30頁,南投縣。
19.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2010a)《福嚴佛學研究》5期,59-114頁,新竹市。
20. 〈從後說絕---單卷本《雜阿含經》是否將偈頌譯成長行〉,(2010b)《正觀》55期,5-104頁,南投縣。
21. 溫宗堃、蘇錦坤,(2011a),〈《雜阿含經》字句斠勘《正觀》57期,37-117頁,南投縣,台灣。
22.〈漢譯佛典校勘舉例---論印順導師與佛典校勘(2011b)《福嚴佛學研究》6期,23-72頁,新竹市,台灣。
23. 《七處三觀經》研究(1)—《七處三觀1經》校勘與標點---兼對 Tilmann Vetter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a),《福嚴佛學研究》7期,1-74頁,新竹市,台灣。
24.《七處三觀經》結構與譯者---兼對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b)《正觀》62期,1-95頁,南投縣,台灣。
25.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2013a),《福嚴佛學研究》8期,123-185頁,新竹市,台灣。
26. 〈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2013b),《正觀》66期,39-111頁,南投縣,台灣。
27. The Uddānas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Ekottarika-āgama’, (2013c). Research on the Ekottarika-āgama (Taishō 125)195-233頁,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28.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2014),《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30. 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2016b) ,《正觀》76期,105-196頁,南投縣,台灣
31. 〈「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2016d) ,《福嚴佛學研究》11期,75-116頁,新竹市,台灣
32.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書評〉(2016c)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365-90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33. 〈書評:屈大成《法句經今注今譯》〉,(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183-189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34. Su, Ken, (2019), ‘Notes on th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of the Shorter Sayukta-āgama (T 100)’
35. 〈寫本與默誦---《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議題〉,(待發表)

研討會論文:
36. 〈藉助巴利《尼柯耶》解讀四阿含攝頌〉,(2008)《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
37. “Is There Another Chinese Ekottarika-āgama Translated?--Reflections on Documents other than Chinese Ancient Catalogues”, (2012), EA Workshop at Dharma-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Taipei City, Taiwan.
38. “Terms, Verses and Events Translated Differently by Zhu Fonian 竺佛念,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Parallel Passages in the Chang ahan Jing (長阿含經, Taishō 1), Chuyao jing (出曜經, Taishō 212), and Sifen lü (四分律, Taishō 1428)”, (2013), DA Workshop at Dharma-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Taipei City, Taiwan.
39. 〈《法句經》的翻譯議題與重譯偈頌〉,(2014)《第十二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佛學院協辦,中國。
40. “Note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horter Sayukta-āgama (T 100)”, (2018), SĀ Workshop at Buenos Aires, Argentina.

翻譯文章:
1. 菩提比丘原文
1.1 〈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正觀》,第38137-1692006年九月。
1.2 〈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挑戰〉,《福嚴會訊》,第11期,2006年七月。
1.3〈《中部尼柯耶》閱讀地圖〉
1.4 〈離苦得樂--佛陀之道〉
1.5 Transcendental Dependent Arising A Translation and Exposition of the Upanisa Sutta

2. 無著比丘原文
2.1 〈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2006)《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6年九月,台灣,嘉義縣,南華大學。
2.2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2007a)《正觀》,第42期,2007年九月。
2.3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I(2007b)《正觀》,第43期,2007年十二月。
2.4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2007c),《福嚴佛學研究》第二期,2007年五月)
2.5 〈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涵〉,(2008a),《福嚴佛學研究》第三期,2008年五月。
2.6 〈誰說的法、誰說的話〉,(2008b)《正觀》,第47期,5-27頁,2008年十二月
2.7 〈《優陀那》的結集〉,(2008c)《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8年十月,台灣,中和放生寺與南華大學協辦。
2.8 〈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2009)《正觀》,第48期,1-48頁,2009年三月。
2.9 〈諸部《阿含經》中的「受」〉,(2011),《香光莊嚴》10688-101頁,20119月。
2.10 〈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2013),《福嚴佛學研究》8期,1-48頁,新竹市,台灣
2.11 〈初期佛教文獻中的「治療」〉(2015),《福嚴佛學研究》10期,1-18頁,新竹市,台灣
2.12 〈巴利《優陀那》結集的發展〉(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153-181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Bhikkhu Anālayo 原作:The Development of the Pāli Udāna Collection’, 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Bukkyo Kenkyū, 《佛教研究》, Vol. 37, pp. 39-72, Tokyo, Japan.)

3. 其他作者:
3.1 〈回溯印度語系原典〉,(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141-152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Rod Bucknell 原作:‘Taking Account of the Indic Source-Text’, Translating Buddhist Chines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onrad Meisig (Editor), pp. 3-10)

4. 翻譯書籍:
4.1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無著比丘著,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陳布燦、王瑞鄉翻譯,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2013年元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