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封興柏的論文:對上座部《相應部》〈有偈品〉的新看法

  封興柏 (Oskar von Hinüber)在 2018/10/27 的阿根廷會議中,當主題演講貴賓(Keynote speech lecturer),題目是〈Thinking the Vedic World and Early Buddhism, A Fresh Look at the Sagāthavagga in the Theravāda Saṃyuttanikāya 考量吠陀世界與原始佛教,對上座部《相應部》〈有偈品〉的新看法〉。
  主辦單位希望趕在 2019年三月之前出版此次會議的論文集,應該很快就能閱讀此篇的全文了。
  我的筆記本記錄著他說的話:「在我們這個領域裡,我們每知道得比以前更多,就越知道自己懂得更少。」
  這張筆記記載著應該是著名的梵文殘卷學者鄭鎮一(韓國人),他利用梵文殘卷比對,認為
  《雜阿含289經》卷12:「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CBETA, T02, no. 99, p. 81, c23-25)。
  他認為此段引文之中的「樂」字,都應該是「集」字。
  參考《雜阿含290經》應該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雜阿含290經》卷12:「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CBETA, T02, no. 99, p. 82, a22-24)
  我查閱了導師《會編》、佛光《雜阿含經》、明法比丘《雜阿含經註》、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獅子吼佛學專站」《好讀雜阿含經》都未有類似校勘。
  「獅子吼佛學專站」《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 84頁註79說:「此受觸生、觸樂、觸縛:這感受是依觸而生、依觸而樂、被觸所縛」。
  此處註79應作:「此受觸生、觸樂、觸縛:應為『此受觸生、觸集、觸縛』,意為「此受是緣觸而生、緣觸而集、緣觸而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