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8. 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一品〈蛇品〉第八頌


Yo nāccasārī na paccasārī, 
sabbaṃ accagamā imaṃ papañcaṃ; 
So bhikkhu jahāti orapāraṃ,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ṃ purāṇaṃ.
他既不超前也不折回, 
超越此處一切妄想,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1. yo: 關係代名詞,意為「he who 這麼作的人」。

2. nāccasārī: 為「na accasārī」的連音(sandhi)。「accasārī」是「atisarati 超過,『過猶不及』的過, run too far」的過去式
3. paccasārī: paccasārī」是「paṭisarati 返回,『折回原路』的折回, run back」的過去式
4. sabba: 意為「一切的」、「所有的、全部的」。
5. accagamā: 超越
6. imaṃ: 這個
7. papañca: 幻象、妄想。
====
這是一首不容易詮釋的偈頌,不管是古代或是二十世紀的學者都給了多樣的解釋;版主最後還是信服長老菩提比丘的解譯。在他的書中指出:這首偈頌其實與「一夜賢者經」呼應。
《中阿含165經》: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
Atītaṃ nānvāgameyya, nappaṭikaṅkhe anāgataṃ; 
 Yadatītaṃ pahīnaṃ taṃ, appattañca anāgataṃ.;
a1 Atītaṃ: 過去。
a2 nānvāgameyya: 「nānvāgameyya」為「na anvāgameyya」,「anvāgameyya」為「anvāgacchati 返回、折返」的祈使態(optative),與「3. paccasārī」呼應。
a3 nappaṭikaṅkhe: 為「paṭikaṅkhati 期望、祈盼」的動名詞,其否定式動名詞為「nappaṭikaṅkhati 不期望、不祈盼」,與「2. nāccasārī」呼應。
a4 anāgataṃ: 未來。
a5 yad: 關係代名詞(what),凡是。
a6 pahīna: 「pajahati 消滅、拋棄」的過去分詞,已捨棄、已消滅。
a7 appatta:「ap-patta 未 - 得」,尚未得到。
=======
布臘夫(John Brough)也提到此一偈頌的對應偈頌為《優陀那品》32.55頌(Uv 32.55),他也知道 T213 《法集要頌經》(西元985年天息災譯)也有此一對應偈頌,可是他並未指出這裡是從T212《出曜經》一字不改照抄的,可能他不知道此首偈頌在西元399年已經譯出,所以懷疑受到藏譯或藏傳註釋的影響。如果知道這是西元399年竺佛念所譯,就不需有此種猜測。
以下我們不理布臘夫對此一漢譯偈頌的猜測,直接閱讀竺佛念的解譯。
《法集要頌經》卷4〈苾芻品 32〉: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CBETA, T04, no. 213, p. 797, a24-26)
《出曜經》卷29〈沙門品 33〉: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CBETA, T04, no. 212, p. 767, c26-27)

「sarati」有「run 行、跑」和「remember 記憶、念」兩個字義,顯然漢譯是取後者,而將「Yo nāccasārī na paccasārī」譯作「不念今後世」。
第二句「觀世如幻夢」顯然是譯自 Uv 32.55 的「jñātvā vitatham imaṃ hi sarvalokam」,而非譯自此首巴利偈頌(譯自下一首)。
第三句「苾芻勝彼此」,漢譯者很可能不將「ora」和「pāra」當作「此岸」和「彼岸」,有可能是「ora 追悔過去」和pāra渴望未來」。
======== 
「7. papañca: 幻象、妄想」,在漢傳佛教一般將「papañca」譯作「戲論」或「障礙」,此處譯作「妄想」。
《雜阿含1168經》:「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2]愛。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言當來無,是則為愛。」(CBETA, T02, no. 99, p. 312, a15-18)
對應經典為巴利《相應部35.248經》(SN 35.248),「思量虛誑」對應「papañca」,巴利經文沒有和「有行因愛」相當的敘述,以下的「愛」字都與「papañca」對應。依據《註》,「papañca」為「我執」,為「有我」、「有我所」。
漢巴經文當中,「十八愛行」是「我執」的顯現(經文只是概要,並未完全列舉十八項)
「十八愛行」的意義為(引自楊郁文教授):  
1. 我有,‘asa asmi’ iti hoti,有「我為常、不敗壞」的形成。 
2. 我無,’sat asmi’ iti hoti,有「我非常、敗壞(斷滅)」的形成。  
3. 我欲,‘itthaṃ asmi’ iti hoti,此時(現在世)有「我是、我有」的形成。  
4. 我爾,‘evaṃ asmi’ iti hoti,有「我是如此」的形成。 
5. 我異,‘aññathā asmi’ iti hoti,有「我與此『我是、我有』不同」的形成。  
6. 我當,‘siyaṃ’ iti hoti,有「『當來我』可能是」的形成。 
 7. 我不當,‘na siyaṃ’ iti hoti,有「不會有『當來我』出現」的形成。(此為楊郁文依據《相應部24.4經》所註)。  
8. 我當欲,‘itthaṃ siyaṃ’ iti hoti,有「當來我」的形成。  
9. 我當爾,‘evaṃ siyaṃ’ iti hoti,有「我將如此」的形成。 
10. 我當異,‘aññathā siyaṃ’ iti hoti,有「當來我與此『我是、我有』不同」的形成。  
11. 或我,‘api ahaṃ siyaṃ’ iti hoti,有「或許有『我是、我有』」的形成。  
12. 或欲我,‘api ahaṃ itthaṃ siyaṃ’ iti hoti,有「或許有『當來我』」的形成。  
13. 或爾我,‘api ahaṃ evaṃ siyaṃ’ iti hoti,有「或許有『我將如此』」的形成。 
 14. 或異我,‘api ahaṃ aññathā siyaṃ’ iti hoti,有「或許當來我與此『我是、我有』不同」的形成。 
 15. 或然,‘bhavissaṃ’ iti hoti,有「或許『我當成為』」的形成。  
16. 或欲然,‘itthaṃ bhavissaṃ’ iti hoti,有「或許有『成為當來我』」的形成。  
17. 或爾然,‘evaṃ bhavissaṃ’ iti hoti,有「或許有『我將成為如此』」的形成。  
18. 或異然,‘aññathā bhavissaṃ’ iti hoti,有「或許我當成為與此『我是、我有』不同」的形成。  

此「十八愛行」應理解成,各項前面均有「以有我故,有」(‘asmi’ iti sati, …hoti),相當於「此有故彼有」的形式:‘imasmiṃ sati, idaṃ hoti’。
「十八愛行」為「papañca」之一。
=======
不超前,為不渴盼未來。 
不折回,為不追悔過去。
=======


來源
上半頌
下半頌
巴利〈蛇品〉8
Yo nāccasārī na paccasārī,
sabba accagamā imaṃ papañca;
他既不超前也不折回, 
超越此處一切妄想,
So bhikkhu jahāti orapāra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  purāṇa.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Uv 32.55
yo nātyasara na cātyalīya
jñātvā vitatham ima hi sarvalokam
sa tu bhikur ida jahāt apāra hy urago jīram iva tvaca purāṇam
Dhp-G
yo ecasari na precasari,
sarva ‘iha (?) ….
so bhikhu jaha ora-para, 
urako jia viva tvaya  puraṇa
菩提比丘翻譯
One who has neither run too far nor run back,
who has transcended all this proliferation,
that bhikkhu gives up the here and beyond
as a serpent sheds its old worn-out skin.
諾曼翻譯
That bhikkhu who has not transgressed nor even caused (another) to transgress, (and) has gone beyond this diversified world,
leaves this shore and the far shore as a snake leaves its old worn-out skin.
元亨寺版
精進勿逾分,無遲亦無怠,
所有諸障礙,比丘須超越,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達和法師譯
若不過急不緩慢,
而超越一切障礙者;
彼比丘如蛇脫棄老舊皮,
那樣地捨離此岸彼岸。
香光莊嚴譯
不急亦不緩,
他完全超越世間的擴散,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如蛇蛻去舊皮。
郭良鋆譯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後退;
他克服一切妄想,
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出曜經》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法集要頌經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