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2018 年版:阿含、尼柯耶研究漢語參考書目


1. 印順法師,(1968),《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2. 印順法師,(197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3. 印順法師,(1979),〈大智度論校勘記〉,《內明雜誌》93期,197912月,3-5頁,香港。
4. 印順法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5. 印順法師,(1986),《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6. 印順法師,(198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7. 菩提比丘,(2006a),蘇錦坤譯,〈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正觀》,第38期,137-169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8. 菩提比丘,(2006b),溫宗堃譯,〈《新相應部英譯》導論〉,《福嚴會訊》,第11期,60-77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9. 法勝比丘 (Bhikkhu Jayadharo)(2009),《巴利語《羈舍子經》(Kesaputta Sutta) 研究以「十事勿著」為中心》,圓光佛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圓光佛學院,桃園縣,台灣。
10. 大田法師,(2009),〈《雜阿含》在《十誦律》所言『十八大經』中的地位〉,《法光雜誌》239(20098),法光文教基金會,台北市,台灣。
11. 天真法師,(2000),〈從《雜阿含》第 1013經經群看「善終輔導」學研究〉,《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1-33頁,台北市,台灣。
12. 果暉法師,(2008),〈安世高譯經的考察〉,《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34頁,法鼓佛教學院,台北市,台灣。
13. 果暉法師,(2008), ‘The Textual Formation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Anban Shouyi Jing’ (《安般守意經》格義上的新發現), 《中華佛學學報》第21期,123-143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4. 開仁法師,(2004),〈論究「有滅涅槃」對印順導師初期大乘菩薩觀之啟發性以《雜阿含351經》「有滅涅槃」之思想為主〉,《印順導師百歲嵩壽祝壽文集》,221-266頁,釋安慧編,福嚴佛學院,129-167頁,新竹市,台灣。
15. 開仁法師,(2005),《印順導師對初期大乘菩薩觀之抉擇探源》,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高雄市,台灣。
16. 開仁法師,(2006),〈《雜阿含經》(788)之正見增上〉,《福嚴佛學研究》1期,33-68頁,新竹市,台灣。
17. 開仁法師,(2010),〈淨治睡眠的禪修傳統〉,《福嚴佛學研究》5期,139-176頁,新竹市,台灣。
18. 惠敏法師,(1995),〈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剖析〉,《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釋恆清編,257-290頁,東大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台灣。
19. 惠敏法師,(2000),〈「緣起」與「緣所生法相」印順導師對「瑜伽行派學要」的觀點〉,《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221-266頁,藍吉富編,正聞出版社,新竹縣,台灣。
20. 天襄法師,(1998) 《《雜阿含經˙受相應》之研究》,法鼓文化,台北縣,台灣。
21. 繼穩法師,(2006),〈《特心經》特殊用詞與譯經風格分析〉,《中華佛學研究》10期,1-42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22. 昭慧法師,(2000),〈印順導師對本生談與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擇〉,《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125-144頁,藍吉富編,正聞出版社,新竹縣,台灣。
23. 章慧法師,(2004),〈《申曰經》經本定位與經題考〉,《中華佛學研究》第8期,51-110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24. 聖嚴法師,(1980),〈近代的佛教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2期,19-34頁,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25. 聖嚴法師,(1999),〈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1-17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26. 聖嚴法師,(2000),〈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1-12頁,藍吉富編,正聞出版社,新竹縣,台灣。
27. 宗證法師,(2008),〈從《中論》與《瑜伽師地論》檢視「阿含」空義的教說以《第一義空經》、《大空法經》為主〉,《福嚴佛學研究》3期,181-200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28. 無著比丘,(2006),蘇錦坤譯,〈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
29. 無著比丘,(2007a),蘇錦坤譯,〈《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1-56 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30. 無著比丘,(2007b),蘇錦坤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正觀》第42期, 115-134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Some Pā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s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1 (2005) pp. 1-14, London.)
31. 無著比丘,(2007c),蘇錦坤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I),《正觀》第43期, 23-4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Some Pā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s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2 (2005) pp. 93-105, London.)
32. 無著比丘,(2008a),蘇錦坤譯,〈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涵〉,《福嚴佛學研究》3期,1-20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33. 無著比丘,(2008b),蘇錦坤譯,〈《優陀那》的結集〉,《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台北縣,台灣。
34. 無著比丘,(2008c),蘇錦坤譯,〈誰說的法、誰說的話〉,《正觀》第47期,5-27 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35. 無著比丘,(2008d),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Āgama Studies’, 《中華佛學學報》第21期,3-21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36. 無著比丘,(2009a),蘇錦坤譯,〈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正觀》第48期,1-48 頁,南投縣,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37. 無著比丘,(2009b), ‘The Lion’s Roar in Early Buddhism’,《中華佛學學報》第22期,3-23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38. 無著比丘,(2010a)‘Saccaka’s Challenge’,《中華佛學學報》第23期,39-69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39. 無著比丘,(2010b)­­­〈「六十二見」的比較研究〉,《福嚴佛學研究》5期,23-57頁,新竹市,台灣。
40. 無著比丘,(2011a),施郁芬譯,〈觀智的展開早期佛典與烏巴慶、葛因卡內觀法門的比較研究〉,《福嚴佛學研究》6期,151-192頁,新竹市,台灣。
41. 無著比丘,(2011b)Chos sbyin gyi mdo –Bhikṣunī Dharmadinnā Proves Her Wisdom’,《中華佛學學報》第24期,3-33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42. 無著比丘,(2012),釋長叡譯,〈從對讀觀點看佛典中的《本生經》〉,《福嚴佛學研究》7期,75-114頁,新竹市,台灣。
43. 無著比丘,(2013),〈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蘇錦坤譯,《福嚴佛學研究》第八期,1-48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藍吉富,(1999)
44. 無著比丘,(2015)〈初期佛教文獻中的「治療」〉,《福嚴佛學研究》10期,1-18頁,新竹市,台灣
45. 無著比丘,邱大剛()(2016),〈探討四念住的研究與修行〉,《福嚴佛學研究》11期,1-21頁,新竹市,台灣
46. 悟殷法師,(2000) ,〈從有部譬喻師發展到經部譬喻師之思想流變記一段印順導師在佛教思想史上的特見〉,《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27-62頁,藍吉富編,正聞出版社,新竹縣,台灣。

一般學者 non-monastic scholars:
47. 巴宙()(2000),《南傳彌蘭王問經》,圓明出版社,新店市,台北縣。
48. 潘重規,(1979),〈敦煌寫本《眾經別錄》之發現〉,《敦煌學》第四輯,69-88頁,新亞研究所敦煌學會,香港特區,中國。
49. 佛光出版社,(1987),《佛教史年表》,高雄市,台灣。
50. 范慕尤,(2010),〈重估施護譯經的價值與意義〉,《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4(第五十卷,總226) 117-123頁,中山大學,中國。
51. 方廣錩(1997),〈《眾經別錄)題解及錄文》〉,方廣錩編,《敦煌佛教經錄輯校》1-2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市,中國。
52. 丁敏,(2006),〈漢譯佛典《阿含經》神通故事中阿難的敘事視角試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31-84頁,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台北市,台灣。
53. 杜正民,(2006),〈資訊時代的阿含研究以《阿含辭典》數位化研究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73-105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54. 杜正民,(2010),〈佛學數位資源的服務功能以藏經目錄資料庫的建置為例〉,《法鼓佛學學報》第6期,115-189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55. 李志夫,(2006),〈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牧牛品〉說起〉,《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47-71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56. 林家安,(2009),〈現存漢譯《增一阿含經》之譯者考〉,圓光佛學院碩士學位論文,中壢市,台灣。
57. 林鎮國,(1997),〈多音與介入:當代歐美佛學研究方法之省察〉,,《正觀》1期,1-27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58. 林崇安,(1996),〈受念住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35-4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59. 林崇安,(2003),〈「雜阿含」經文的釐正初探〉,《圓光佛學學報》第8期,1-27頁,圓光佛學院,中壢市,台灣。
60. 呂凱文,(2005a),〈對比、詮釋與典範轉移(1)— 兩種佛教典範下的郁伽長者〉,《正觀》34期,5-57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61. 呂凱文,(2005b),〈對比、詮釋與典範轉移(2)— 以兩種以《善生經》探究佛教倫理的詮釋學轉向問題〉,《正觀》35期,5-64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62. 呂凱文,(2005c),〈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1-27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63. 呂凱文,(2006a),〈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31-84頁,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台北市,台灣。
64. 呂凱文,(2006b),〈當佛教遇見耆那教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179-207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65. 呂凱文,(2007),〈以兩類《大般涅槃經》論兩種佛教典範之判教原則的詮釋學轉向問題〉,《正觀》41期,33-64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66. 呂凱文,(2008),〈重讀佛教「王舍城結集」〉,《正觀》47期,29-60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67. 呂凱文(2014),《佛教典範如何轉移》,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68. 藍吉富,(1999),《提婆達多》,東大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台灣。
69. 藍吉富()(2000),《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正聞出版社,新竹縣,台灣。
70. 郭忠生,(1995),〈六道與五道〉,《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釋恆清編,137-168頁,東大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台灣。
71. 郭忠生,(2010a),〈晝日住、入晝正受與宴默〉,《正觀》52期,5-11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72. 郭忠生,(2010b),〈關於《阿含經》與《尼柯耶》的對讀〉,《正觀》55期,正觀雜誌社,105-292頁,南投縣,台灣。
73. 關則富,(2001),〈The Four Satipaṭṭhānas in Early Buddhism〉,《正觀》17期,153-209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74. 關則富,(2005a),〈Saññā and Sati 想與念〉,《正觀》32期,191-224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75. Kuan, Tse-Fu (關則富)(2005b)‘Clarification on Feelings in Buddhist Dhyāna/Jhāna Maditation’,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33, pp. 285-319.
76. 關則富,(2007a),〈從佛教對經驗世界的分析探討念身與四念處的理論基礎及一致性〉,《正觀》41期,5-3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77. Kuan, Tse-Fu (關則富) (2007b)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Kāyagatāsati Sūtra’, Ind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8, pp. 175-194.
78. Kuan, Tse-Fu (關則富)(2008)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Routledge Critical Studies in Buddhism), London.
79. Kuan, Tse-Fu (關則富), (2009), ‘Rethinking Non-Self: A New Perspective from the Ekottarika-āgama’,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6(21): 155–175.
80. 高明道,(1991),〈蟻垤經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29-74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81. 洪嘉琳,(2011),〈論《阿含經》中「無常即苦」之命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11年,97-145頁,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台灣。
82. 黃柏棋,(2007),〈初期佛教梵行思想之研究〉,《正觀》42期,5-70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83. 黃柏棋,(2009),《從聖典到教史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明目文化,台中縣,台灣。
84. 黃纓淇,(2008),〈聖樂(ariya-sukha)之研究〉,《正觀》46期,5-38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85. 紀贇,(2010),〈從口頭到書面佛教文獻傳播方式的改變與大乘佛教的興起〉,《第一屆「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宜蘭縣,台灣。
86. 紀贇,(2012),〈《心經》疑偽問題再研究〉,《福嚴佛學研究》7期,115-182頁,新竹市,台灣
87. 紀贇,(2016a),〈多重視角下的疑偽經研究〉,《佛教文獻研究》第一輯,53-9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桂林市,中國。
88. 紀贇,(2016b),〈和田本犍陀罗语《法句经》的发现与研究情況簡介〉,《宗教研究2016年春字號,頁34-50,北京市,中國
89. 紀韋彤,(2010),〈《甘博001(法句經下)》字樣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萬金川,中央大學,桃園縣,台灣。
90. 屈大成,(2015b),〈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26期,155-180頁,圓光佛學院,中壢市,台灣。
91. 屈大成(2016a),〈佛教對初期耆那教業論的批判從漢譯佛典看〉,《正觀》79173-201頁,南投縣,台灣
92. 屈大成(2016b),〈《雜阿含》的整編--印順有關原始佛經結集的研究〉,《新亞學報》第33231-260頁,香港。
93. 屈大成(2016c),〈《雜阿含經》傳譯再考〉,《宗教學研究》總第112期,98-102頁,四川大學,成都市,中國
94. 謝美霜,(2001),〈巴利《分別論˙諦分別˙經分別》譯注〉,《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27-56頁,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新北市,台灣。
95. 辛島靜志,(2006),賀可慶譯,〈《長阿含經》原語研究〉,《正觀》38期,115-136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96. 辛島靜志,(2010),〈早期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支婁迦讖及支謙的譯經對比為中心〉,《漢語史學報》第10輯,pp. 225-237,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97. 辛島靜志,(2011),〈利用「翻版」研究中古漢語演變以《道行般若經》「異譯」與《九色鹿經》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8期,165-188頁,中正大學,嘉義縣,台灣。
98. 辛島靜志,(2015),〈試探《維摩詰經》的原語面貌〉,《佛光學報》新一卷第二期上冊(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專刊)73-100頁,佛光大學教研究中心,宜蘭縣,台灣。
99. 辛島靜志,(2016),《佛典語言及傳承》,中西書局,上海市,中國。
100. 辛島靜志,(2017a),〈brāhmaṇa_śramaṇaVaiśramaṇa_印度语言流俗词源及其在汉译的反映〉,《人文宗教研究》第九輯(2017年第1)1-42頁,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101. 辛島靜志,(2017b),〈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佛光學報》新三卷第一期(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專刊)1-86頁,佛光大學教研究中心,宜蘭縣,台灣。

102. 許理和Zürcher, Erik, (1977), ”Late Han Vernacular Elements in the Earliest Buddhist Translations”(〈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中國語教師會會報》), vol. 12, 3rd issues, pp. 177-203.
103. 許理和Zürcher, Erik, (1991),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in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eds, 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Honour of Prof. Jan Yün-hua, Mosaic, Oakville, Ontario, pp. 277-300. 〈關於初期漢譯佛經新思考〉,顧滿林譯(2001),《佛經語料與佛經用語散論》(2015)251-273頁。
104. 莊國彬,(2008),〈覺音論師注釋書略述以《中部注釋書》為例〉,《圓光佛學學報》第 14期,1-22頁,圓光佛學院,中壢市,台灣。
105. 周含柔,(2001a),〈四無量心初探〉,《正觀》16期,93-127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06. 周含柔,(2001b),〈安那般那念十六勝行「身行」之探究〉,《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75-103頁,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新北市,台灣。
107. 張雲凱,(2010),〈試論《雜阿含經》之「厭離」〉,《中華佛學研究》第11期,171-215頁,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新北市,台灣。
108. 陳紹韻,(2000),〈以「增壹阿含˙善聚品」第 7經為主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35-58頁,台北市,台灣。
109. 冉雲華,(1992),〈佛教中的「多聞」概念佛學與學佛問題的展開〉,《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31-48頁,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110. 左冠明 Zacchetti, Stefano, (201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variant readings? New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the Jin Canon 金藏 from the textual study of the Guang zan jing 光讚經,《第一屆「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307-323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宜蘭縣,台灣。
111. 左冠明 Zacchetti, Stefano, (2013), Translation as creation: A terminological issue in Kumārajīva's version of the Vajracchdikā Prajñāpāritā,《「漢傳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研討會論文集》,佛光山,高雄市,台灣
112. 左冠明 Zacchetti, Stefano, (2014), “Book Review: ‘Studies in Āgama Literatur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horter Chinese Sayuktāgama’ , by Marcus Bingenheimer, 別譯雜阿含經之研究》”, JOCBS, vol. 7, pp. 252-274, Oxford, UK.
113. 曹仕邦,(1999),《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法鼓文化事業公司,台北市,台灣。
114. 蔡佳玲,(2007),〈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指導老師萬金川,中央大學,桃園縣,台灣。
115. 蔡奇林,(2005),〈南傳尼柯耶與漢譯阿含經〉,《香光莊嚴》20096月,170-178頁,香光莊嚴雜誌社,嘉義縣,台灣。
116. 蔡奇林,(2006),〈巴利數位文獻資源現況評述與未來展望兼談「初期佛教聖典多語多本平行語料庫」的幾點構想〉,《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107-146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17. 蔡奇林,(2007a),〈「大名聲」(vighuṣṭa-śabda)與「離覆障」(vivatta-chadda)〉,《正觀》17期,105-137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18. 蔡奇林,(2007b),〈《雜阿含》「無我相經」勘正:「文獻學」vs「教義學」的解決方案〉,《台灣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121-147頁,台北市,台灣。
119. 蔡奇林,(2008),《巴利學引論早期印度佛典語言與佛教文獻的研究》,學生書局,台北市,台灣。
120. 蔡耀明,(1998),〈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法光雜誌,111期,台北市,台灣。
121. 蔡耀明,(2000),〈吉爾吉特(Gilgit)梵文佛典寫本的出土與佛教研究〉,《正觀》13期,1-126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22. 蔡耀明,(2002),〈《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附記「色界四禪」的述句與禪定支〉,《正觀》20期,83-140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23. 蔡耀明,(2005),〈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省思〉,《正觀》34期,93-236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24. 蘇錦坤,(2007),〈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福嚴佛學研究》2期,91-160頁,新竹市,台灣。
125. 蘇錦坤,(2008a),〈《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45期,5-80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26. 蘇錦坤,(2008b),〈藉助巴利《尼柯耶》解讀四阿含攝頌〉,《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台灣。
127. 蘇錦坤,(2009a),〈《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正觀》48期,69-14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28. 蘇錦坤,(2009b),〈《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福嚴佛學研究》4期,89-139頁,新竹市,台灣。
129. 蘇錦坤,(2009c),〈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觀》51期,1-30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30. 蘇錦坤,(2010a),〈《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福嚴佛學研究》5期,59-114頁,新竹市,台灣。
131. 蘇錦坤,(2010b),〈從後說絕單卷本《雜阿含經》是否將偈頌譯成長行〉,《正觀》55期,5-104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32. 蘇錦坤,(2011),〈漢譯佛典校勘舉例——兼論印順導師與佛典校勘〉,《福嚴佛學研究》6期,23-72頁,新竹市,台灣。
133. 蘇錦坤,(2012a),〈《七處三觀經》研究(1)—《七處三觀1經》校勘與標點兼對 Tilmann Vetter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福嚴佛學研究》7期,1-74頁,新竹市,台灣。
134. 蘇錦坤,(2012b),〈《七處三觀經》結構與譯者兼對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正觀》62期,99-19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35. 蘇錦坤,(2013a),〈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福嚴佛學研究》8期,123-185頁,新竹市,台灣。
136. 蘇錦坤,(2013b),〈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正觀》66期,39-111頁,南投縣,台灣。
137. 蘇錦坤 Ken Su(2013c), The Uddānas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Ekottarika-āgama’Research on the Ekottarika-āgama (Taishō 125)195-233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138. 錦坤,(2014c)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139. 錦坤,(2016a) 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正觀》76期,105-196頁,南投縣,台灣。
140. 錦坤,(2016b),〈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書評〉,《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365-90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141. 蘇錦坤,(2016c)〈「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福嚴佛學研究》11期,75-116頁,新竹市,台灣
142. 楊惠南,(1987) 〈漢譯佛經中的彌勒信仰〉,《文史哲學報》35期,119-182頁,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北市,台灣。
143. 楊惠南,(1991),〈學在人間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的分析〉《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釋聖嚴、釋恆清、李志夫、藍吉富、楊惠南編著,15-30頁,東大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台灣。
144. 楊郁文,(1997),《阿含要略》,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台灣。
144. 楊郁文,(2000),《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甘露道出版社,台北縣,台灣。
145. 楊郁文,(2003),〈「阿含辭典」編輯體例說明〉,《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67-10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46. 楊郁文,(2004),〈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論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本懷〉,《中華佛學學報》第17期,1-1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47. 楊郁文,(2006a),〈無分別與二諦說〉,《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3-25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48. 楊郁文,(2006b),〈分別與無分別〉,《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27-46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49. 萬金川,(2005),《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正觀出版社,南投縣,台灣。
150. 萬金川,(2008),〈佛典漢譯流程裡「過渡性文本」的語文景觀:第一部、譯經文體、譯場組織與譯經流程〉,《正觀》44期,103-14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51. 溫金柯,(2011),〈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觀點及其對當代漢傳佛教的影響〉,《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11年,57-84頁,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台灣。
152. 溫宗堃,(2003),〈漢譯《阿含經》與阿毘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以《雜阿含˙須深經》為中心〉,《正觀》26期,5-51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53. 溫宗堃,(2004a),〈《須深經》的傳本及南傳上座部對《須深經》慧解脫阿羅漢的理解〉,《中華佛學研究》第8期,9-49頁,台北市,台灣。
154. 溫宗堃,(2004b),〈管窺巴利註釋文獻的特色:文法解析以《清淨道論大疏鈔》第十八、十九品為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15期,9-49頁,華嚴蓮社,台北市,台灣。
155. 溫宗堃,(2005),〈巴利註釋文獻裡的乾觀者〉,《正觀》33期,5-90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56. 溫宗堃,(2006),〈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福嚴佛學研究》第1期,1-31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157. 溫宗堃,(2007a),〈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57-90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158. 溫宗堃,(2007b),〈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43-79頁,南華大學,嘉義縣,台灣。
159. 溫宗堃,(2009),〈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福嚴佛學研究》第4期,141-168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160. 溫宗堃,(2010),〈從巴利經文檢視對應的《雜阿含經》經文〉,《福嚴佛學研究》5期,1-22頁,新竹市,台灣。
161. 溫宗堃,(2011),〈四念住如何是唯一之道再探  ‘ekāyana magga之語意〉,《福嚴佛學研究》6期,1-22頁,新竹市,台灣。
162. 溫宗堃、蘇錦坤(2011),〈《雜阿含經》字句斠勘〉,《正觀》57期,37-117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163. 王建偉、金暉(校釋)(2014)《《雜阿含經校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64. 王常蒞,(2007),〈巴、漢〈入出息念相應〉經群比較〉,《中華佛學學報》第20期,1-39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65. 越建東,(2004),〈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中華佛學研究》第8期,327-34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166. 越建東,(2006),〈早期佛教文獻中所載一個典型佛教修行道架構及其來源之探討以漢譯四《阿含經》和巴利四尼柯耶為代表〉,《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147-17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167. 越建東,(2010),〈Richard Gombrich 探討佛陀原意的論述與方法〉,《揭諦》18期,45-74頁,南華大學哲學系,嘉義縣,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