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鹿野苑五比丘的譯名


即使是學佛多年的人也不容易列舉佛陀在鹿野苑所度五比丘的人名,更不用談巴利拼字和為何如此漢譯了。
這五位重要的最初僧眾,一位是佛陀座下的第一位阿羅漢,另一位則是舍利弗、目犍連出家的重要因緣。
五比丘為:「憍陳如,...跋提梨迦(隋言小賢),...婆沙波(隋言起氣),...摩訶那摩(隋言大名),...阿奢踰時(隋言調馬)」《佛本行集經》(CBETA, T03, no. 190, p. 812, c13-28)。
「憍陳如...,[1]跋提、[2]婆頗...[6]頞鞞、[7]摩訶納」《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CBETA, T22, no. 1421, p. 105, a6-12)
[1]~Bhaddiya.。[2]~Vappa.。[3]〔見法得果〕-【宋】【元】【明】【宮】*。[4]出家~Pabbajjā.。[5]具足戒~Upasampadā.。[6]~Assaji.。[7]~Mahānāma.。
「憍陳如...阿濕卑、摩訶摩男...婆提、婆敷」《四分律》(CBETA, T22, no. 1428, p. 788, c14-27)
《一切經音義》卷72:「拘鄰(...『阿若』者,言『已知』,正言『解了』。『拘鄰』亦姓也,此乃『憍陳如』,訛也。《中本起經》云:『初五人者,一名拘鄰,二名頗陛,三名拔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男拘利也』)。」(CBETA, T54, no. 2128, p. 778, a12-14)
五比丘的第一位是「憍陳如」。
「阿若憍陳如」拆解起來是「a 阿 ññā 若 koṇ 憍 ḍañ 陳 ña 如」。
版主認為,「若」的古音是「ña」(台羅「nia3」)而「如」的古音是「na」(台羅「na7」),這是用「若」和「如」來譯此一人名的原因。
「憍」的讀音與「拘」相同,都是讀作台羅標的「khoo1」。
「陳 ḍañ 」的台語讀音為台羅標的「tan5」。(陳國公子完逃到齊國作官,改稱田完),西元前386年,田和篡位,正式成為齊國的國君,「陳 tan5」、「田 tshan5」 兩音相近。(依照目前的「上古音」研究,應該作「陳 tien5」、「田 tien5」 兩音相同)。 季羨林老師的文章認為「阿若憍陳如」的梵文為「ājñāṭā kauṇḍinya」,如果「ḍ」轉成「ḷ」,就會譯作「鄰 ḷin」。
=======
第二名為阿奢踰時(隋言調馬),Assaji,這是舍利弗隨佛出家因緣的「阿說示」《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p. 136, b23)。
=======
第三名為 Bhaddiya,但是《佛本行集經》譯作「跋提梨迦(隋言小賢)」,似乎是將此人名當作「Bhaddika」。一般譯作「拔提、跋提」,不宜譯作「婆提」。
=======
第四名為 Mahānāma,意為「大名」,一般譯作「摩訶男」或「釋摩訶男」,因為他是出身釋迦族。
=======
第五名為 Vappa,意為「播種者」,一般譯作「婆敷」或「婆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