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再論巴利文獻的漢譯

  

  大約四、五年前,一位學佛的朋友邀請我參加「坦沙尼羅長老譯《相應部》」的中譯,我婉拒了。最近有朋友再推薦我閱讀《南傳法句經新譯》,我把幾個感想整理在這裡。
  首先,「翻譯」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實際上,「翻譯」是一種詮釋,你必須將翻譯文本的每一字句都加以詮釋,才會得到譯本;任何囫圇吞棗、含糊而模擬兩可、「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都無法進行翻譯。因此,我鼓勵初學「巴利文獻」者進行翻譯,選擇當代佛學大師的佛學論文或巴利文本作翻譯習作。可以將自己的習作發表在私人的部落格,但是,不一定要將譯文列印成書或送往期刊發表。
        我鼓勵翻譯練習,以下我談的是「公開發表」的翻譯。
-------------
  以巴利《法句經》的翻譯來說,我們已經有淨海法師譯本、了參法師譯本、元亨寺版譯本、中國黃寶生教授譯本,網路上也可參考 Devasanti 的譯文及 yifertw 的譯文,實際上即使再有新譯本出版,也意義不大。能掌握英文的人,還可以參考 Narada 長老和 K. R. Norman 各自的英譯。因此,即使新譯本有附上對應偈頌參考表,除非作者進一步闡明對應偈頌代表的義涵,否則,這些網路上可以查詢得到的資料也沒多大意思。
  以我近年來得到的經驗,對於大家熟知的文獻,例如《法句經》、《經集》、《優陀那》、四部《尼柯耶》等等,再一次中譯或英譯,對讀者幫助不大。如法鼓出版社達和法師譯的《經集》,雖然有附加註解,這些註解數量過少且失之簡略。應該要像菩提比丘的《經集英譯》、《相應部英譯》、《增支部英譯》等著作,註釋經確、廣博,而且能解析不同的詮釋意見,才是正確的方向。
  以《法句經》、《經集》、《優陀那》等偈頌類巴利文獻來說,翻譯應該講解句型,說明譯者的詮釋是將此一偈頌當作一句還是兩句,是問句還是答句?每一句子的主詞、動詞、受詞、形容詞、副詞各自是什麼?句子是現在式、過去式、未來式?是主動語態還是被動語態?是假設語態還是命令句、祈使句?
  至於古代漢譯經典的現代語體文翻譯,更不能光憑自己的國學素養依照字面直譯,必須參考相關的巴利文獻或學者的論文,否則容易造成譯文曲解原意的現象。
  最後,翻譯最怕只讀一經就去翻譯這一經(如果純粹自己試譯則沒關係)。例如,如果有一位歐美學生,只讀過一本《莊子》,就去翻譯《莊子》;只讀過一本《論語》,就去翻譯論語。其成果可想而知。
  如果只讀過巴利《法句經》,不應該冒然去翻譯《法句經》;如果只讀過巴利《相應部》,不應該冒然去翻譯相應部》。同樣地,如果只讀過漢譯《雜阿含經》,不應該冒然去翻譯雜阿含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