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275:反思「第一結集」


蘇老師好~~

這第一結集的內容,都是我很想知道的問題,真是太好了!如果經典的傳承其中有那麼多曲折,我對佛陀的教法,還是有信心的,不會動搖,但是知道得越細,底氣更厚實,實在很高興,老師能作這個專題,謝謝謝謝!

有一處,p.10,2.四如果~~

那個"四",不知有何深意?

敬祝:吉祥安康!!

     雲中鳳敬上   2018/2/8
========
阿鳳同鞋:
  謝謝同鞋用心閱讀,協助抓錯,共同成就此一「法供養」。
  我們思考的是,
  如果有五百羅漢的第一結集,為何現存各部派的經律論差異這麼多?為何會有第一結集之後的經典出現在「四部,四阿含」之中?
  如果沒有五百羅漢的第一結集,我們現在閱讀的漢巴三藏文獻,又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像復旦大學劉震老師所說的,現存的「經典」當中沒有任何一句是佛陀親口講的?
  正確地認識漢巴三藏文獻,讓我們不會隨便一句「如是我聞」,就將某一本「經典」認為是金科玉律,一字也不容許別人更改。我們會建立起較為「健康」的經典學習態度。

    掃葉人     2018/2/8。
====== 
來自法友 B 的回應:   
  粗粗看了你的演講題目,如果是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則頗為適合,如果是一般公眾,則可能過於艱深了。   
  不過,你所思考的問題也是我所喜歡的,一向如此。就是追蹤佛教史料之中的史實與傳信。即如何在後來增加的迷霧之中,去發現可能有的真相。第一次結集也是如此,對了,關於第一次結集,要參考英語專著,具體名字我忘記了,是一本小冊子(剛查了下,是偉大的普散的著作La Vallée Poussin, Louis de (1976). The Buddhist Councils, Calcutt : K.P. Bagchi)。 
        在我看來,你是有點懷疑主義的。固然那些認為經典是金科玉律之人是教條主義,不足論也。但即使各部派的經律論差異也極大,但仍有共性存在,我就認為這些極少的共同的經典與理論乃是佛教的最初內核。   
       第一結集的存在,我認為是可信的(雖然時間地點與人數都可以討論),而且劉震說沒有任何一句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過份懷疑主義。而且,雖然是熟人,但我要說劉震兄是個印度學家,不是從佛教研究的立塲評述。   
       至於健康的經典學習態度,我則認為是不存在的。我們都有點學術本位,因此瞧不起信仰本位,但無論我們信不信,它們都是現實的存在,也不存在我們的方式更為健康一說。大家學術與信仰各安天命,此是最好。 

              2018年2月8日 下午2:27=

1 則留言:

  1. 來自法友的回應:
      粗粗看了你的演講題目,如果是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則頗為適合,如果是一般公眾,則可能過於艱深了。
      不過,你所思考的問題也是我所喜歡的,一向如此。就是追蹤佛教史料之中的史實與傳信。即如何在後來增加的迷霧之中,去發現可能有的真相。第一次結集也是如此,對了,關於第一次結集,要參考英語專著,具體名字我忘記了,是一本小冊子(剛查了下,是偉大的普散的著作La Vallée Poussin, Louis de (1976). The Buddhist Councils, Calcutt : K.P. Bagchi)。
      在我看來,你是有點懷疑主義的。固然那些認為經典是金科玉律之人是教條主義,不足論也。但即使各部派的經律論差異也極大,但仍有共性存在,我就認為這些極少的共同的經典與理論乃是佛教的最初內核。
      第一結集的存在,我認為是可信的(雖然時間地點與人數都可以討論),而且劉震說沒有任何一句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過份懷疑主義。而且,雖然是熟人,但我要說劉震兄是個印度學家,不是從佛教研究的立塲評述。
      至於健康的經典學習態度,我則認為是不存在的。我們都有點學術本位,因此瞧不起信仰本位,但無論我們信不信,它們都是現實的存在,也不存在我們的方式更為健康一說。大家學術與信仰各安天命,此是最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