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明德比丘:阿毗達摩的來源
明德比丘:〈阿毗達摩的來源〉
2018/1/26 22:01 於臉書貼出
諸巴利註疏以古代口誦的傳承為據,認為佛陀並不是在人間向其弟子開示《阿毗達摩論》,而是向三十三天的眾天神開示。根據這傳承,就在即將進入第七年的雨季安居時,世尊去到三十三天,坐在晝度樹下的無垢白石座上,以雨季三個月的時間向從一萬個世界前來集會的諸天神開示阿毗達摩。他主要的聽眾是其已故及投生為男性天神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佛陀選擇在天界開示阿毗達摩,而不在人間開示的原因是以便他能夠在一次的開示裡,從頭至尾講解整部《阿毗達摩論》。由於完整地講解整部《阿毗達摩論》必須三個月的時間,所以只有天神與梵天才能毫不間斷地聽完它,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能力一坐即坐得那麼久。
然而為了維持其色身,佛陀每天都會下到人間的北俱盧洲托缽。托完缽後他就去到阿耨池邊用餐。法將舍利弗尊者每天都會去到那邊聽佛陀講解他在天界所講的概要:「其時佛陀向他開示:『舍利弗,已開示之法有這麼多。』如是其法即傳給了擁有無礙解智的上首弟子。就有如佛陀站在岸邊,以張開的手指出海洋,同樣地,對於世尊以千百方面所教之法,(舍利弗)長老都能很清楚的瞭解。」 在從世尊處學得該法之後,舍利弗尊者再把它教給他的五百位弟子。如是即成立了論藏的傳承。 (以上摘錄自《阿毘達摩概要精解》的導讀)
PS. 《法句經註解書》中提到,佛陀在三十三天開示完阿毘達摩,有8000億天人證得聖道聖果,摩耶天子(摩訶摩耶夫人投生到兜率天的名字)也證得初果!
==========
版主對上述的解說感到憂心。
以一個凡夫俗子的我來說,不太願意見到將佛法的解說「追溯」到三十三天。
我試著提幾個問題,再引述印順導師的主張。
1. 就現存《阿毘達磨》而言,南傳七論與北傳七論哪幾本是直接將佛陀講說的「阿毘達磨」結集而成的?哪幾本是後人的論述?
2. 上文所講的「從頭至尾講解整部《阿毗達摩論》」指的是哪一本?
3. 第一結集提到的結集《阿毗達摩論》,是怎麼敘述的?提到了舍利弗尊者的五百位弟子了嗎?
-----------------
A. 印順導師的《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1-5頁:
一切佛法,略可分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類。其中「佛法」的初期聖典,通例分為三藏:經藏(素怛纜),律藏(毘奈耶),阿毘達磨藏。阿毘達磨藏,也稱為論藏。經藏是:釋尊本其菩提樹下,現覺到的甚深法性,適應有情而方便開示。佛的開示,教授,是以聖道為中心,而引人趣向解脫的。佛的教說,經展轉傳誦、結集而成的,稱為(契)經。律藏是:佛為出家弟子,組成僧伽。為了保持內部的健全,能適應社會,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制立與法相應的學處(戒)、制度,將僧眾的一切生活,納入集體的軌範。這些僧伽的法制規章,次第纂集完成的,就是律藏。經與律,大概的說,是根源於佛的教說,佛的創制,而由佛弟子漸次集成。現存的經、律,已經過改編、增補,文義上大有出入,帶有濃厚的部派色彩。但形式與內容,到底是大部分相同。這是一切部派所公認的,所以可論斷為部派分立以前所集成的;完成的時間,應為西元前300年。
阿毘達磨藏的情形,與經、律不同。這是以集成的契經為對象,而有所分別、整理。經是應機說法的,論是就事分別的。經是一一經別別宣說的,論是一一法詳為論究的。經是重於隨機的適應性,論是重於普遍的真實性。經是表現為佛(及大弟子等)的開示、問答,所以大體能為僧伽所尊重;論是作為佛弟子的撰述,由於部派的傳承不同,不免互相評論。所以經藏與律藏,代表了佛法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代表了佛法的部派分立時代。當然,這只是大概的分別而已。
阿毘達磨論書的性質,顯然是不同於經(律)藏的。論書的研究,當然也有不同於經、律的特殊意義。首先,在初期聖典中,應重視阿毘達磨論書所有的特殊性。阿毘達磨所以能獨立發展,終於成為大流,與經、律鼎立而三,而有後來居上的優勢,這是研究阿毘達磨論所應特別重視的。有些學者,重視佛陀以來,論議分別的學風,以此為阿毘達磨的根源,從分別解說去理解阿毘達磨。分別論議的學風,當然是阿毘達磨成立的有力因素。但僅是分別解說,是不會形成阿毘達磨式的論書的。在本書的研究中,認為論書是以經藏的集成為前提的。經藏的眾多教說,或大同小異而過於繁複、雜亂;或因過於簡要而意義不明顯;或因對機不同,傳說不同,似乎矛盾。對於這樣的契經,需要簡單化,明確化,體系化,於是展開一項整理,分別,抉擇,組織,闡發的工作。先是集取中心論題,類集一切法義;以法為主,而進行分類的,綜合的,貫通的,深入的論究。化繁為簡,由淺而深,貫攝一切佛法,抉擇佛法的真實義。使佛法事理分明,顯而易見。論書是出發於分別經法,整理經法,抉擇經法;所以在論書的進展中,終於提出了基於哲理基礎的,佛法的完整體系。由於師承不同,論師的根性不同,論理方法不一致,所以論書與部派的分化相應,而大大的發達起來。惟有重視論書體裁、方法等特殊性,才能理解論書,是符合佛教界自身的要求而發達起來的。
B. 以漢巴《善見律毘婆沙》來看:
《善見律毘婆沙》卷1〈序品 1〉:「問曰:『何謂阿毘曇藏?』
答曰:『[10]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鉢叉逼伽羅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曇藏。』」(CBETA, T24, no. 1462, p. 676, a10-13)
[10]Dhammasaṅgani-Vibhaṅga-Dhātukathā-Puggalapaññatti-Kathāvatthu-Yamaka-Paṭṭhāna.。
《一切善見律註序》卷1:「『...是故我等最初合誦律!』『以何人為上首?』『優波離尊者。』」(CBETA, N70, no. 36, p. 14, a12-13 // PTS. Sp. 13)。
《一切善見律註序》卷1:「『...應以何人為上首而合誦法耶?」諸比丘言:「以阿難大德為上首。』」(CBETA, N70, no. 36, p. 16, a8-9 // PTS. Sp. 15)
《一切善見律註序》卷1:「由《法集誦》、《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雙論》、《發趣論》,此稱為論藏。」(CBETA, N70, no. 36, p. 19, a8-9 // PTS. Sp. 18)
不僅未提誰為上首誦出論藏,也未提到第一誦出何內容。
親愛的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我有一個想法,
佛母往生兜率天,
佛卻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
這等於佛母一上兜率天馬上又死了往生三十三天,天人壽命何有如此短暫?
可能是自宗傳說與他宗傳說混淆不清導致如此,
一點淺見。
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