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5. 方廣錩教授題贈


2013年四月,佛光山舉辦了「漢傳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我是以「追星少年」的心情厚著臉皮去報名,藉此機會去見一見纪贇、左冠明、萬金川、方廣錩等等知名佛教學者。
能夠見到方廣錩教授,是因為新加坡佛教學院紀贇老師的引薦,我猜想纪老師應該幫我講了不少好話,所以方老師特別在百忙之中跟我交談了一個小時。
印象較深刻的話題是,華語世界應該辦一本《佛學評論》,針對世界學者對漢譯佛典的學術著作予以評論。
我們都感慨,歐美日學者有關古代漢譯佛典的研究,其參考書目向來不列漢語著作,有些學者出乎常格地做些驚世駭俗的結論、假設,漢語佛教世界以「老僧不見不聞為上乘」,置之不理,笑罵由他;到最後仍需負笈東洋、歐美,從人家手裡乞討一些博士學位,作的論文卻仍舊是「古代漢譯佛典」。我們對此「喪失發言權、沒有話語權」的現象,十分感嘆。
2013年12月10日方廣錩教授又來台灣中央研究院參加「敦煌遺書的現狀與研究」學術演講(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12.html),承蒙劉淑芬教授特許我這個門外漢報名參加,主辦單位開放各自拿一個餐盒自尋位置吃飯,就我一個人跟方老師並肩吃飯盒、聊天將近一個小時(這應該算是主辦單位的疏失,另一位國際敦煌學泰斗高田時雄教授就孤零零一個人吃便當,餐後也沒人找他問學),他給了我他不吃的菜,我們交換一些漢巴對比研究的發現,我跟他請教敦煌遺書當中和《法句經》、《雜阿含經》相關的文卷,他馬上從筆電搜尋,郵寄給我。這次交談也促使我寫了一篇〈試論「甘肅博物館001號《法句經》寫本」的異讀〉。
跟所有研討會一樣,在會堂外的互動要比會場上的宣讀論文與問答來得重要、精彩、有趣。李玉珉教授抓著方廣錩教授求教,「如何是辨別敦煌遺書真偽的竅門、捷徑?」
方廣錩教授提及他與一位日本敦煌遺書鑑定的教授專家交換心得時,日本教授說:「第一是整體印象,第二是以字為鑑定的關鍵。」 
方廣錩教授說:「我第一也是整體印象,第二則是以紙為鑑定的關鍵。」 
方教授跟我年紀相當,大我三歲。將近五年來我們書信往還,我都敬以師禮。
他老是跟我客氣,說「我們都是平輩,不要用辭這麼多禮。」 
2017年方老師寄來他主編的《佛教文獻研究》第一、二輯,上面有他的題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