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三談「漢字的形聲字」


談論台語的「古老」與「典雅」可以從漢字的形聲字談起。
例如「籭」字,字典標音為「ㄕㄞ」,字音、字義都和「篩」字相同。
段玉裁《說文解字》作:「从竹麗聲」,代表部首是「竹」,「聲符」是「麗」。接著說「所宜切」,得出的音是「si5」;他又說「今音『山佳切』」,得出的音是「sa1」。
既然是「从竹麗聲」的「形聲字」,為何聲母、韻母都和「麗」字不同?
反觀台語讀「籭」字作「le7」,和「麗」字讀音完全相同。(台語有「飯籭」一詞,如「鱟勺飯籭 hau7-hia1-png7-le7」,煮飯時,將水以大火煮沸之後,用「飯籭」將飯粒撈起,再用小火燜蒸成乾飯。煮番薯籤時,煮沸之後,用「飯籭」將番薯籤撈起,上桌前再擺入熱水燙熱。)
這是比《說文》標音還古老的字音。

又如「滑」字,字典標音為「ㄏㄨㄚˊ」,字音和「骨」字不同。
大徐本《說文》作:「从水骨聲」,代表部首是「水」,「聲符」是「骨」。接著說「戶八切」,得出的音是「hat」,是一個「入聲字」。
既然是「从水骨聲」的「形聲字」,為何聲母、韻母都和「骨」字不同?
反觀台語讀「滑」字作「kut8」,和「骨」字讀音「kut4」完全相同。
這是比《說文》標音還古老的字音。

例如「碩」字,字典標音為「尸ㄨㄛˋ」。
段玉裁《說文解字》說「碩,頭大也。从頁石聲」,代表部首是「頁」(頭),「聲符」是「石」。接著說「常隻切」,得出的音是「sek」。
反觀台語讀「碩」字作「sek」,和《說文解字》記載的讀音完全相同,也就是「石」字的台語讀音。
這顯示今音與《說文》標音有相當差距,而台語保存了漢字的「古音」。
======
講北京話的人學台語有幾個難關:
1. 要放棄用北京話的「第一、二、三、四聲」來套「台語七音」,這和學英文將 book 記成「不可」一樣,對學習語言沒有幫助。應老實從「平、上、去、入」學起。
2. 學習「入聲」,這不會太難。
3. 學「閉口鼻音 m」。
4. 學「鼻化元音 nn」。
===========
一般人讀「達摩」,認為是「dharma」的音譯,沒什麼特別。
台語將「達摩」讀作「tam3-moo5」,可是在其他地方「達」是讀作入聲「tat」。台語的「達摩 tam3-moo5」讀法,反應了巴利拼音的特色,作「dham-ma」。
台語「達摩」的「達 tam」正是字尾「閉口鼻音」的讀法。
台語稱「躡手躡腳」為「踗腳步 liam1-kha1-poo7」。
台語稱「捻香」為「liam1-hiunn1」。
台語稱「鯰魚」為「liam1-ah-hi5」。
台語稱「嘮叨」為「雜唸 tsap-liam7」。
台語稱「思念」為「su1-liam7」。
台語稱「媽媽或女朋友用手掐肉擰轉」為「捻 liam3」,例如說「捻到烏青 liam3-kah-oo1-tshenn1」。

《西遊記》第73回:


唐三藏捻他一把道:「謹言!謹言!」
===========
明朝王次回寫了一首「指痕」描寫「我的野蠻女友」,

嗔怒才因半語訛,臂彎零亂指痕多;
明朝偏向人前諱,不許檀郎捲袖羅。

只不過說錯了半句話,就發起潑辣脾氣,在手上捻了很多指痕;
隔天卻怕朋友知道她抓傷了他,不准他在別人前面捲起袖子。

不准他在別人前面捲起袖子的原因是,「捻到烏青 liam3-kah-oo1-tshenn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