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266:兩邊與中間

謝謝蘇錦坤老師與黑分兄的時相討論,這篇我想分享的主要討論在留言中,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過去看。
雖然我對素食議題有不同看法,但在蘇老師的文獻比對的基礎上,對讀獅子吼的詮釋,兩邊概念不同,在不同中出現啟發性。
我個人的話,對於舍利弗這一經的觀點,與蘇老師不同,我自己對經文還有疑問,所以我還沒有對素食有固定的結論,持續有模糊空間。
====

剛看朋友張貼討論大乘佛法的議題,就想前陣子在某對岸的某團體針對某人提出的某些看法,當時就看到到一些有趣的新名詞。
底下試著仿效一些某某光譜的做法,試做如下:
1.大乘非佛說
2.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
3.大乘也有佛說
4.大乘也有非佛說
5.理性版的大乘是佛說
6.大乘是佛說,二乘也是佛說
7.大乘是了義說,二乘是方便說
非引戰,好玩而已。
有些人還會做出一系列問題,跟著問題回答,最後就知道自己是屬於哪個光譜了。這個我就不會做了。
至於我自己嘛,我不站在兩邊,我中立,遊走在中間。

==
==
蘇錦坤 我也來作一個光譜。
最左邊,有些人是絕對素食,不吃奶、蛋、葱、蒜。
其次是,吃素,不吃蔥、蒜、蛋,只接受奶製品。

再右邊一點,吃素,不吃蔥、蒜,吃奶、蛋製品。
再其次是,吃素,吃蔥、蒜和奶、蛋製品。
右邊一點,是吃素的人,不吃帶鱗片的魚,吃其他海鮮,吃蔥、蒜和奶、蛋製品。
接下來就是日本所謂的「精進素食」,不吃肉,吃海鮮,吃蔥、蒜和奶、蛋製品。
跟上一類重疊而略微靠右的人,是大部分時間吃素(自己家中),只在特殊場合(辦公應酬)吃葷。
跟上一類重疊而略微靠右的人,是只在初一、十五吃素的人。
最右邊,是「無肉不歡」的人。
那麼,站在光譜的什麼地方叫「中立」?
我遇到一位朋友,他說;「某甲堅持吃最左邊的素,這是一邊;某乙無肉不歡,是最右邊,也是另一邊;只有我超越兩邊而得解脫:跟某甲在一起吃飯,就吃素,跟某乙在一起吃飯,就吃魚肉。」
我想,很多佛教出家人會出面制止說,「超越兩邊而行中道」不能以這個方式作此解釋。
讀書時,有一位同班同學說:「考試考零分是一邊,考一百分是另一邊,我每次都只考六十分剛好及格是超越兩邊而行中道。」
另一位是個嚴肅的佛學社當屆社長說:「不對,答錯是兩邊,每個題目都不偏不倚而答對,考了一百分,才是中道。」
當時,還是在學校讀書的我說:「超越這兩個主張,才是超越兩邊。」
這種主張是《雜阿含64經》卷3:「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CBETA, T02, no. 99, p. 17, a6)。



顯示更多
11月10日 7:30
====
Chen Jian 我自己自理吃素,但應酬的話沒刻意一定要配合,但自己點會點素的。
我覺得自己比日本精進素食偏左,因為我不喜歡吃海鮮(會過敏),也沒長時間吃魚,但麻煩的是,魚油因為補充用,也吃了一陣子,考慮不吃中。

我的想法是:吃素可以的話,搭配慈心,會盡量不再需要吃肉,因為吃精神能量就夠了,算是體驗上的經驗吧

顯示更多心· 
11月10日 19:31
====

顯示更多心情
回覆
1
11月21日 22:01已編輯
管理
蘇錦坤 其實,你決定要吃素,很好。
其實,你決定要吃素,即使吃魚油可能會讓身體健康一點,仍然決定不吃魚油,也很好。
或許,你決定要吃素,因為吃魚油可能會讓身體健康一點,決定吃素、但是吃魚油當藥,也很好。

======
我懷疑,諮商理論是要求諮商師為對方好,可以不說全部實情。
還是,要求諮商師即使為對方好,也不可以隱瞞部份實情。
-----------
我用我個人的立場來看這件事,當然,我不是學者,我的看法很有可能會犯錯。
1. 《雜阿含1357經》提到「不食肉」,巴利《經集2.2經》認為「禁絕葷腥」是搞錯重點。《雜阿含1357經》沒有巴利對應經典,巴利《經集2.2經》沒有漢譯對應經典,兩者算是平手。
2. 「不應食肉」或「鼓勵吃素」是生活規範,不應只出現在「經、修多羅」而未出現在「律、毘奈耶」。由於諸部「律、毘奈耶」並未出現「不應食肉」或「鼓勵吃素」的條文,所以,巴利《經集2.2經》較符合此一原則。
3. 認為「不應食魚、肉」是世尊的教導。等於是說提婆達多五法之中「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的主張是正確的,世尊應制定此戒律而未制定。
4. 我的解讀是,《雜阿含1357經》卷50:
「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
 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
 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
 於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
 如是等施與,於財不損減,
 是則[11]有名譽,而不捨一錢,」(CBETA, T02, no. 99, p. 372, b25-c2)[11]有名=名有【宋】【元】【明】。
這是說「對不食肉的人,而施彼以肉」,這樣的施捨對他沒用處;同樣地,「對梵行者,施之以女色」,這樣的施捨對他沒用處;「對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這樣的施捨對他沒用處;這樣的布施「不捨一錢而有名譽」,似乎是說:「應布施『受者所需的東西』」。而不是說「不食肉者、修梵行者、不坐高床者」有功德。這樣的理解可以從下一句得到證實:「於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對於臨要出發遠行的人,布施他在出發地點的休息處、坐臥處、睡眠處,對受者沒有幫助。
經文並不主張「臨行者、臨要出發遠行的人」有功德,而鼓勵佛教徒拼命「臨行」。



顯示更多心情
11月22日 9:40
====
Chen Jian 蘇錦坤 我必須講,我被蘇老師動搖了XD,這個思考的東西確實要越清楚越好。感覺學習的專業被老師拿出來講,我都有點不好意思^^",我實在蠻多地方還在摸索啦 ,其實實務上沒有一致的答案,在告知真實這部分,有個人裁量空間,但我個人偏 不管怎樣真實,都要講。但佛陀在不同案例中,也有保留而未講無我的,當個案意識還不成熟,嗯............

很有意思的討論,延伸我很多思考,再把多一點時間花在佛法上^^XD



顯示更多心情 
11月22日 7:37
====
蘇錦坤 Chen Jian 我沒意願(也沒專業素養)去改變你的飲食習慣或跟你商議你的專業範圍。
我只是提醒在佛學研討上建立「發問」及「思考邏輯」的反覆演練。
在「學佛」過程,有兩個範圍不必需「發問」及「思考邏輯」,這就是「宗教信仰」及「禪定、開悟(類似禪宗的「當頭棒喝」)」。

我個人主張除此兩範圍以外,應有邏輯思考。
在經文解讀方面(這是「佛教文獻學」、「漢譯佛典語言學」的範圍),更應小心弄清楚字義、句義、經義;以免誤解一部經的主旨而引喻失義。誤把經文拉來當證據。



顯示更多心情

11月22日 9:53
===
Chen Jian 好的,關於此經我也還有不同想法,還需要討論XD,雖說跟老師思考經文邏輯有些不同,但看到老師的引用經文當作基礎,總是法喜充滿(合十)


顯示更多心情
11月22日 14:59
請問本討論串我可以分享到獅子吼同學會嗎?偏閒聊但突然有了認真學術風


顯示更多心情
11月22日 15:04
==
Heaven Chou 歡迎啊, 公開的都嘛可以分享. 


顯示更多心情
11月22日 15:0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