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雜阿含經論會編》的特點


我約在 1997 年斷斷續續參加這個「雜阿含讀書會」,導讀師兄說在這之前已經進行了五、六年。所以這是一個長達二十多年、主要在閱讀《雜阿含經》的讀書會。
讀書會裡以印順導師的三冊《雜阿含經論會編》為主,已經反覆閱讀了四、五次;老實說,二十多年來很少讀到第三冊。
在閱讀過程同學偶爾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當年導師沒有電子大藏經,無法進行網路搜尋;在佛法討論上,又無良師益友能相互酬對,導師怎麼有辦法發現這些錯誤?」
如果跟其他幾個版本比較,這樣的特色更加突出。這些版本,例如:《大正藏》(紙本)、CBETA 《中華電子佛典集成》、佛光版《雜阿含經》、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台大獅子吼佛學社《好讀雜阿含經》。
舉幾個例子來說:
1. 《雜阿含456經》卷17:「無量識入處界者,緣[9]內故可知」(CBETA, T02, no. 99, p. 116, c21-22)
[9]內+(空)【元】【明】。
佛光版與 CBETA 相同,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作「內」,校訂中的《好讀》第二冊作「內空」;只有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與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作「空」字,較為合理。
----------
2. 《雜阿含291經》卷12:「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4]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CBETA, T02, no. 99, p. 82, b9-12)[4]億波提因…轉 Upadhinidānaṃ upadhisamudayaṃ upadhijātikaṃ upadhipabhavaṃ.。
導師將「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的「觸」字改作「轉」字,以讓「問句」和「答句」對應。
佛光版、 CBETA 與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作「觸」。
校訂中的《好讀》第二冊作「觸」而解釋作「觸發」,並且註明:「何觸」又譯為「何轉」,「轉」指依因緣而生起」。只有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與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作「轉」字,較為合理。
明法比丘解釋 pabhava 作「原由」,我認為可以解釋作「起源」。
----------
3. 《雜阿含36經》卷2:「云何有?四何故?何繫著?」(CBETA, T02, no. 99, p. 8, a26)
導師改作「云何有因?何故何繫著?」,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與導師相同。
佛光版作「云何有四?何故何繫著?」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作「云何有四?何故?何繫著?」。
《好讀》第一冊作「云何有?因何故?何繫著?」
因為下文的答句作「有色、因色、繫著色」(CBETA, T02, no. 99, p. 8, b1-2)。
依「問句」與「答句」對應的原則,應以「云何有?因何故?何繫著?」為合適。
----------
4. 在《雜阿含65經》卷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7, b12-13)之後,《雜阿含66經》之前,有這麼一段文字:
《雜阿含經》卷3:「如觀察,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二經,亦如是廣說。」(CBETA, T02, no. 99, p. 17, b14-15)

佛光版《雜阿含經》註解說,「二經」應作「十二經」,卻未去數哪十二經。

導師依據《瑜伽師地論》,認為是「如觀察(1),如是分別(2)、種種分別(3)、知(4)、廣知(5)、種種知(6)、親近(7)、親近修習(8)、多修習(9)、入(10)、觸(11)、證(12)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瑜伽師地論》卷86:「盡自性差別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餘作意故。名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CBETA, T30, no. 1579, p. 783, b2-8)

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與導師此處相同,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的註解更細,值得參考。
台大獅子吼佛學社《好讀雜阿含經》此處未作任何訂正。
這裡的難處是在,《瑜伽師地論》並未提到「親近(7)、親近修習(8)、多修習(9)」:「復次當知有十二種如實顯了行相。如攝異門分說。謂聽聞各別善取惡取故。正教現量比量境界故。自相共相故。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故。入見究竟地故。」(CBETA, T30, no. 1579, p. 789, c3-6)

當論文已到 789頁,導師能指出此處其實是783頁,我想,就是我藉助電腦搜索,也找不出此項關聯,也就是說,導師在部帙龐大的經文、論輪纏雜的一團亂絮之中,仍然心思敏銳:
《瑜伽師地論》卷86:「差別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餘作意故。名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是名第二三種差別。」(CBETA, T30, no. 1579, p. 783, b2-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