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三談漢譯經典與巴利經典對照閱讀(3)


今晨起床,發現豆友「皮夾克」在《豆瓣網》的「南傳佛教」小組重貼我的舊文〈《雜阿含345經》: 法數與《波羅延那》(《彼岸道品》)〉(2013-04-05 22:49:43),網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7979022/),這一「法數」兩字的討論原載於〈台語與佛典〉部落格(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4/345.html),這篇四年前的貼文看來必須重新整理得更簡潔一些。
========
這裡我先只重寫「經文校勘」的部分,其他部分再陸續補寫。
我曾說,現代人閱讀阿含經典及《法句經》,「漢巴對照閱讀」的方法已經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拜莊春江老師、CBETA、元亨寺《南傳大藏經》之賜,即使你對閱讀英文或巴利經典有障礙,你也可以在漢語的環境下進行「漢巴對照閱讀」,當然,如果能閱讀菩提比丘的英文著作會比較理想的。
========
〈雜阿含345經:法數與〈彼岸道品〉〉這篇貼文提到,
《雜阿含345經》:「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
「若得諸法教(數),若復種種學,
 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
舍利弗!何等為學?何等為法數?』」(CBETA, T02, no. 99, p. 95, b11-15)

此一〈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的偈頌是《經集》1038頌(Snp 1038),《雜阿含345經》只提到「問偈」,而沒提及「答偈」1039頌。這一首偈頌的詮釋也出現在巴利《小部》的《小義釋》、《大智度論》與《瑜伽師地論》裡。

較準確的翻譯應該是「醒悟」翻譯的《小義釋》卷2:(1038)
「所有法之察悟者(阿羅漢),及茲一般之有學;
 彼等行動(行道),問我尊智者(佛)請語我。」(CBETA, N47, no. 23, p. 24, a7-8 // PTS. Nidd. 2. 23)

以及莊春江老師譯《相應部 22.31》(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02.htm):
「凡已體悟法者,以及這裡,凡個個有學,
    慎重詢問他們的舉止:親愛的先生們!請告訴我。」
========
可以看到《雜阿含345經》所翻譯的「法數」,在《經集》1038頌的用字是「saṅkhātadhammāse」(saṅkhāta 已了知 -- 諸法的人 dhammāse),這是指「阿羅漢」,「若復種種學」是「以及各種『有學』」,「有學 sekha」是指「八聖賢」中除了阿羅漢以外的七種位階(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

這一偈頌(Snp 1038)是在問「具足哪些行為才成為『阿羅漢』及『各種有學』」,問的是「資格 qualification」,而不是問「『阿羅漢』及『各種有學』會有哪些行為」。
在此理解之下,我們知道「法數」意指「阿羅漢」。
=======
所以,《雜阿含345經》卷14:「法教」(CBETA, T02, no. 99, p. 95, b13),應為「法數」,其實意指「阿羅漢」。
《雜阿含345經》卷14:「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CBETA, T02, no. 99, p. 95, b24-25)
「數法」即是「阿羅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