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走音的「形聲字」


版主曾經介紹過「形聲字」讀音跟「聲符」不符的現象,例如「殳、役、沒、設、投、骰、股、穀、觳、羖、轂、螜、縠」、「欠、飲、吹、炊、次、欽」、「賣、讀、瀆、匵、黷、犢、牘、櫝、贖」、「帛、棉、綿、緜、婂、錦」。原因可能不只一種,很可能那一組字不是「形聲字」,而是「會意字」,或者可能那一組字中某些字的「聲符」已被變換。(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15.html)


「帛」字來說,「白」讀作「伯 pek」是個入聲字,「帛」是「形聲字」,「巾」是「形符」代表這個字跟「布」有關;「白」是「聲符」,代表讀音是「白 pek」。但是「棉、綿、緜、婂、錦」是「會意字」,所以讀音與「白 pek」風馬牛不相及也。
又如「欠、飲、吹、炊、次、欽」,這是「會意字」,所以「欠」不是「聲符」
版主拿「續」字來解釋「聲符」已被變換的字,續字本來寫作「賡」、「糸*賡」,到東漢《說文》成書之前作為「把一條線接到另一條線之上」的「賡」、「糸*賡」,已經寫成「續」。造成「賣、續、讀、牘、瀆、犢、櫝、黷、匵、贖」讀音不同的狀況。
另外是兩個不同的字寫成同一個「聲旁」,造成兩音混成同一個字。
例如「市、柿、鈰」與「巿、肺、芾、沛、旆」。
至於「殳、役、沒、設、投、骰、股、穀、觳、羖、轂、螜、縠」,就只能承認自己才疏學淺,不識字。
=========
走音的「形聲字」,是指後代的字音已經變異的字。
如「滑」,「聲符」是「骨 kut」,台語仍然將「滑」讀作「kut」。
「籭」(竹/麗)與「篩」同音,但是台語仍然讀作「le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