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損害般涅槃


親愛的法友:
查了佛學字典,並無此「損害般涅槃」,不知是否有誤?
《增支部3.86經》: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細、隨細之學處,彼雖犯此,亦還於淨。何以故?諸比丘!我若不說此中〔雖為聖人〕亦無堪能者,然而,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戒確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學學處。
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上流(1),至於色究竟(1)。
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有行般涅槃(2)。
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無行般涅槃(3)。
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損害般涅槃(4)。
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中間般涅槃。(5)」(CBETA, N19, no. 7, p. 333, a7-12 // PTS. A. 1. 233)
根據字典(【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說明:
 -------------
《大明三藏法數(第14卷-第35卷)》卷16:「
五種阿那含(出涅槃經)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又云「不還」,謂不還來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於證阿羅漢果有先後之不同,故分為五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陰,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後未得托生之識身也。梵語「般涅槃」,華言「滅度」,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色界時,於色界中有身,便斷上地餘惑,證阿羅漢,得般涅槃也(上地即無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於色界受生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巳,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便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巳,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經多時勤修加行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四無行般涅槃】「無行」即不加功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巳,從欲界沒、生於色界更經多時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縱、任運經久,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無色界,「流」即流行。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須流行色界餘天之中,次第生巳,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餘天即色界初禪、後二禪、三禪、四禪天也)。」(CBETA, P182, no. 1615, p. 84, b5-p. 85, b9)
-----------
剛好也看到《長阿含17經,清淨經》有提到這幾種般涅槃:
故該經之「損害般涅槃」是否應為「生[彼]般涅槃」?

           yishou - 2017/04/06 - 13:34
 ----------
《長阿含9經,眾集經》卷8:
「復有五法,謂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18]流阿迦[19]尼吒。」(CBETA, T01, no. 1, p. 51, c12-14)[18]流+(般涅槃)【宋】。[19]尼+(般涅槃)【元】【明】。
==========
Dear Yishou,
    漢譯這五個階段的次敘是:
《長阿含17經,清淨經》卷12:
「此樂當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
於現法中,得成道證,(1. 阿羅漢)
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成道證;(2. 齊頂)
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涅槃(3)、
生彼般涅槃(4)、
行般涅槃(5)、
無行般涅槃(6)、上流阿迦尼吒[2]般涅槃(7)。諸賢!是為此樂有七功德。」(CBETA, T01, no. 1, p. 75, a28-b4)[2]〔般涅槃〕-【宋】。
可以知道此優劣次序是「前前勝於後後」。
在《增支部7.16經》的經文是: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諸漏,……乃至……作證,具足已而住。(1. 阿羅漢)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漏長盡時即命長盡時,非前非後。諸比丘!此為第二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2. 齊頂)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五順下分結,而有中間般涅槃(3)……乃至……有損害般涅槃(4)……有無行般涅槃(5)……有有行般涅槃(6)……為上流、趣向色究竟者(7)。諸比丘!此為第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CBETA, N22, no. 7, p. 210, a1-14 // PTS. A. 4. 13 - PTS. A. 4. 14)
===========
接著閱讀《中阿含6經,善人往經》卷2〈七法品 1〉:「佛言:「云何為七?」(CBETA, T01, no. 26, p. 427, a17)。
可以列表如下:
漢譯名稱
特點
巴利用字
特點
得中般涅槃()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如燒䴸
---
(arahat)
no ca āsavāna khayā anāsava cetovimutti paññāvimutti diṭṭheva 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arati
得中般涅槃()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
---
(for him the exhaustion of the taints and exhaustion of the life occue simultaneously)
Tassa apubba acarima
āsavapariyādānañca
hoti jīvitapariyādānañca.
得中般涅槃()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
antarāparinibbāyin

得生般涅槃 ()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若如鐵洞然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
upahaccaparinibbāyin

得行般涅槃 ()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滅。

asakhāraparinibbāyin
無行般涅槃者

得無行般涅槃 ()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盡已滅。
sasakhāraparinibbāyin
有行般涅槃者

得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
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
uddhaṃsoto…
akaniṭṭhagāmī


次序有一點小小不同。
由於巴利經論不主張「中有、中陰」的存在,因此說「中般涅槃」的「中」指的是「中有、中陰」,這樣的解說顯然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