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台語討論 13:爭辯與無言

今夏拍攝的一張蓮花照片
台語和「台文正字」的文友留言,也許言者無心,版主我卻聽者有意,「於吾心有戚戚焉」。以下是他的留言:
=========
發言前記錄兩句語言研究者的勸告:
1,故劉辰雄先生 - 在台灣台語研究者的心態是「汝講的攏毋對,我講的總對」。
2,語言學家王士元 - 數學家的成就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再上一層,語言學家排斥他人的學說。

但是蘇軾先生說「博觀而約取」,我喜歡王華南的「策仔麵」,有《集韻》:策,一曰小箕。本題「搠」,王氏除用「斥」外,另提出「拶」字。他又說台語「虹」是「匡」,我的思考是「弓」,結果有客系台語印證。他提議台語 [be3] 的本字是「必」,很有興趣,知道它構字是「八弋」,否決了。/be3(要、欲)/ 的本字?恐是音韻學、等韻學的「界外球」。

=========
版主的想法有幾點:
1. 如果是閒聊「剖豆 pho3-tau7」,當然以贊同朋友意見為主,互「依偎 i1-ua2」取暖,來個相濡以沫,並且相忘於江湖。最討厭朋友聊天還猛抬槓的人,「萬事萬項都要辯道有一枝柄可以拿 man7-su7-man7-hang7-lon2-beh-tsinn3-kak-u7-tsit-ki1-penn3-tang1-ho2-gia5」的人,這種人不懂人情事理,對談無趣、面目可憎,避之如避冤家。
2. 在嚴肅的題材上,正是需要有人對之如寇讎(「校勘學」上,稱之為「校讎」,兩人各執一本,相對、相待如寇讎,務必抓出對方任何一丁一點錯誤)。只要言之有據、論之成理,即使不接受敵對的意見,能得異見,本應感戴懷謝。世間所謂「諍友難尋」。
3. 在論文寫作過程,送往期刊投稿之前先經「校讀 proof-reading」,更希望有同行專家,事先提出預警、諍言,能將錯謬訛誤減到最少;投稿之後,期刊編輯又聘任同行專家痛予針砭,責難、挑錯,必盡全力。期刊將論文刊出以後,又有讀者提問、專家評論月旦。我身為讀者與作者,最擔心的是一篇文章刊出之後,如同面對一堵石牆講話,既無迴聲、也無反應,既無表情、也不知可否。明理的作者應該不會對不同意見有人前人後之語。
4. 對於「台語正字」,這牽涉到「外國人學台語」和「台灣小學生學台語」,我一直堅持原來立場:「論列『台語正字』不能『想當然爾』,必需在『形、音、義』追求最大的契合,而且『必需要有書證』。『形、義』必須從古代『字書』中尋找,『音』則必須從古代『韻書』中尋找。」
5. 「半桶師」提到,「kham3 頭鰻」、「兩步七仔」、「沙蜊殼」之類的土話無法找書證,這我同意。但是,一百個題目沒辦法每題都答對,不代表題都可以答錯。這細節,我在其他貼文已經提到「台語正字」應先區別「外來語」、「擬聲字」等問題。
6. 台文書寫,除了以「台羅」直接拼音以外,凡是混用漢字的台語都遇到「用字不統一的問題」。同樣一句台語,甲寫成「呷飯」、乙寫作「食崩」、丙寫作「吃[食*卞]」。一般日常用語「m7-bat」,甲寫成「不識」、乙寫作「不別」、丙寫作「毋叭」。
請君試讀一篇台文,就知道「用字不一致」這問題一直沒解決:(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09/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