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梵語和俗語 Sanskrit and Prakrit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梵文無量壽陀羅尼
=========,,,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詞條「梵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B5%E8%AF%AD),
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與它關係最密切的上古語言是伊朗語支古波斯語阿維斯陀語。在印歐語系範圍內,梵語同噝音語言(特別是斯拉夫語言波羅的語言)還有希臘語共享相同的特徵性語音演變
已證實的最早梵語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區,時間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後期。雖然找不到這麼早期的文本,但學者確信文本的口頭傳播是可靠的,並且認為這是對宗教傳承至關重要的儀式文獻。
要探討從梨俱吠陀到波你尼時代(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梵語的發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梵書和奧義書。在此期間,這門語言的威望、它的神聖用途及其正確發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語像普通語言一樣隨時間而演變。
現存最古老的梵語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書》,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成形。它本質上是規範性文法,就是說它定義(而非描述)了正確梵語的用法,儘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處理在波你尼時代已經廢棄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這裡所說的「梵語」不作脫離於其他語言的特殊語言看待,而是視作講話的高雅純正或完美方式。通過梵語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梵語的知識在古印度是社會等級層次高和教育程度高的標誌,並主要教授給高等世襲階級的成員。梵語作為古印度的學術語言,與俗語同時共存,而俗語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語方言,並最終演化成了當代的各種印度-雅利安語言。
============
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梵文प्राकृतम्英語:Prakrit),或稱為古印度土語,是對10世紀之前印度使用的一系列印度-雅利安語支語言中的土語的統稱。
「普拉克里特」一詞在梵語中原意是「天然的」,引申為「俗語」,與上流社會的梵語相對。具體包括巴利語、摩揭陀俗語、馬哈拉施特拉俗語(今日馬拉地語、孔卡尼語、僧伽羅語和迪維西語的祖先)、索拉塞那語(旁遮普語的祖先)、阿波布蘭沙語等等。
有些現代的語言學家將其歸類到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之下,並附註「Prakrits」。但被其他語言學家反對,他們強調這些語言的各自發展史,並將它們從梵語歷史中分離。
在古印度,普拉克里特諸語言被認為是低賤的語言,而梵語則是高貴的。不過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更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
避開這些語言學術語,版主想說的是以下幾點:
1. 巴利尼柯耶與毘奈耶不曾提到過梵語,只提到過 Chanda 雅語。
2. 目前存世的西元前一世紀之前的碑銘石刻,從未用過「梵語」,大多是「俗語 Prakrit」。然後隨著時間流逝,「俗語 Prakrit」碑銘石刻逐漸減少,「梵語」碑銘石刻逐漸增加,一直到「梵語」碑銘石刻完全取代「俗語 Prakrit」。可見,早期印度,「梵語」不是主流語言。
3. 雖然巴利佛典出現「俗語」時,有時是外道說話,有時是女人、低下層人物講話,所以,有一種意見認為「俗語 Prakrit」是低下層人員所用的語言。但是這不合事實,因為阿育王石柱刻了俗語,巴利《法句經》以及《相應部22.56經》佛陀的教導也用了俗語。
4. 從佛教文獻來看,先是以俗語為主,再逐漸出現「佛教混合梵語」,最後才出現「中規中矩」的梵語寫經,梵語的出現年代是較晚期。
5.《中阿含169經》卷43〈根本分別品 2〉:「或說甌,或說𣟁,或說杅,或說椀,或說器。」(CBETA, T01, no. 26, p. 703, a4-5)。
《中部139經》(M iii, 234-5)的對應敘述是:「patta 缽」,或稱 ‘pātī...,  ‘vitta’, ‘sarāva’,  ‘dhāropa’, ‘poṇa’, ‘pisīlava’...
世尊並未提到梵語「pātra」,沒有理由在提到各地對「缽」的稱呼時,故意不提「梵語 pātra」。
6. 各本戒律明白宣示,禁止用「chanda 雅語」教導佛法,應隨諸方語言說法,為何最後會成為「經本梵文化」。
7. 覺音論師到錫蘭以巴利語整理各部經論的註解,原因是什麼?與「梵語國際化」的運動有關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