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在此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各位老師能不吝賜教:
一、據說今天的南傳佛教地區也曾流行過其他部派的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婆羅門教,考慮到今天泰國緬甸的一些派別雖然使用清凈道論等大寺派註釋,在實際修行的操作上卻頗有不同,其修法是否可能是源自其他部派的傳承或受其他宗教的影響呢?
二、考慮到不同部派傳誦經文的差異,後人對經文解讀的不同,以及一些禪法本身留下的發揮空間,在實際的修法上,應該曾有很多不同的傳承,是否有對這些不同傳承的修法的差異的總結呢?
三、正定與外道定的區別:一般說有無正見乃至正念等是正定與外道定的區別,然而看很多禪法,不考慮平時的行持與修法,我覺得在禪定之中,行者之心與修外道定者並無區別(假設為同一業處)。那麽到底正定與外道定有何不同?菩薩為何要放棄既得的八定從初禪重新修起,若說單是因為業處不同未免牽強,依遍處所得禪定又何嘗不能止觀雙運呢?
四、所謂小小戒可舍中所提到的僧團是任意僧團,還是說以迦葉為首的僧團做過kamma後,後來者翻案就會犯戒?
另一些問題:
一、看皈依法老師的blog裏有記錄無著尊者的問答。有一處說依慈無量可入第四禪,關於此點與清凈道論的差異,有沒有更具體的說明呢?是有與大寺派傳承不一樣的切換禪那的方式嗎?還是這裏說的第四禪就是指舍無量?
半瓶水來插花:
回覆刪除一、溫宗堃老師有篇譯文「內觀修行的起源」可以參考一下,不是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有實際的田野訪查供參考。
三、一般說來是以有沒有我來作為界定,大多外道志在提升自我或是融入更大的我或融入叫無的我中,而不是緣起緣滅的無我。
至於佛陀的歷練,如果從外行看熱鬧(我們畢竟沒有人是佛)講理論,四無色定的定境太深而不易發慧,佛陀是在無佛世界自行發覺十二因緣,從老死往前推生、有、取、愛乃至一路追到無明,要從無到有地領悟這個現象,初禪至四禪理應比四無色定來得合適。至於佛弟子中原先修外道定例如四無色定的人,只須要聽佛講就能照表操課而昇華定境,不須要從無到有的領悟,困難度就小了些。
僅供參考。同意 Ken 所說禪修還是要多找禪師請益。
Dear David,
回覆刪除有些學者懷疑「四無色定」是後來所加,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早在部派分裂之前就添加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