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fertw 老師您好,
在下在一個上座部佛教的網站上看到這些話:「漢譯《雜阿含》是將數千百部篇幅較短的經典,依人物與教理等分類而構成,其間有不少『說一切有部』篡改以致違背根本佛法義理的篇章」。
「南傳巴利語經律論三藏屬於『上座部分别說系』的經典,經歷了歷史上六次阿羅漢們參與的結集,由於遵循歷代阿羅漢們禁止對原始教法做任何廢除或修改,只容許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確的說法的嚴格傳統,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純正佛教教法的部派。巴利語與巴利聖典流傳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它的存在,表達了佛弟子們精誠為法的堅毅心行,這是值得深深尊重的!南傳佛教並不反對北傳阿含,但傳統的南傳佛教向來不重視北傳阿含。就比如一個英國人,有必要向中國人學習英語嗎?」
我覺得好失望,原來南傳上座部的信徒是這樣看待《阿含經》的。
我覺得搞不懂這一切。
以前以為自己讀得懂《阿含經》,看了老師您的部落格才知道根本有看沒有懂。
內觀多年身心也沒有長進。
只有南傳佛教經典是全對的?這不太可能啊?可是身為上座部信眾的人似乎不得不這樣相信?
內觀多年身心也沒有長進。
只有南傳佛教經典是全對的?這不太可能啊?可是身為上座部信眾的人似乎不得不這樣相信?
難道我試圖尋找初期佛教的想法是錯的,注定失敗?還是我不適合佛教?
抱歉讓老師您看了這麼多廢話。
羅良艾 2016/8/2 8:29 PM
============
羅同學你好:
歡迎來到這個一起學習的園地。
我試著將你提到的議題作一些解釋,如果漏掉了一些問題,別客氣,請再留言反映或繼續提問。
1. 「漢譯《雜阿含》是將數千百部篇幅較短的經典,依人物與教理等分類而構成,其間有不少『說一切有部』篡改以致違背根本佛法義理的篇章」
其實,漢譯《雜阿含經》有三部,目前,學術界願意認定的現今存世的佛教譯經,是安世高約在西元160年在漢地(洛陽)翻譯的。
這三部漢譯《雜阿含經》編號是 T99, T100, T101。T99 是五十卷本《雜阿含經》,是求那跋陀羅在西元433年翻譯的,另兩本翻譯時間不詳,如果讓我粗略估計的話,T100《別譯雜阿含經》(有16卷與20卷兩種版本)約譯於西元380年,T101單卷本《雜阿含經》約譯於西元250年。
當然,目前的主流意見主張T99 是隸屬「說一切有部」,但是,我個人認為言之過早。T100與T101的部派歸屬也就更難確定了。
「認為漢譯《雜阿含經》出自『說一切有部』篡改」,這當然是偏見,也不符文獻所敘述的歷史。各個部派的是非曲直,粗的方面應根據南傳《小部˙論事》,與漢譯的《異部宗輪論》、《十八部論》,自讚自誇,對於史實並沒幫助。
今日有不少歐美日學者以及在南傳系統下出家的僧人,進行《雜阿含經》與巴利文獻比較研究。透過他們發表的論文與專書,顯現有時漢譯《雜阿含經》保留了巴利文獻所無的細節,有時巴利文獻提供漢譯《雜阿含經》的正確詮釋。這是互助互補,交相校勘的。
2. 巴利語經律論三藏屬於『上座部分别說系』的經典,經歷了歷史上六次阿羅漢們參與的結集
經過對應經典比較研究的結果,我們確認出幾處巴利文獻的訛誤,如果說「史上六次結集」都是「阿羅漢全權負責」,結論就會是「阿羅漢也會在佛法上出錯」,這是「既謗阿羅漢、又謗法」,這些問題應從經典從口誦傳承到訴諸文字抄寫,最後進入印刷,到目前為電子佛典,不從文獻史的立場來探討,光是一句《妙法蓮華經》卷6〈藥王菩薩本事品 23〉:「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CBETA, T09, no. 262, p. 54, b9-11)。對佛法教導與正法久住的幫助不大。
3. 從以下表列的巴利四部與漢譯阿含的經典數量,你認為數目比較多的一邊有篡改呢?還是數目比較少的一邊有篡改呢?
=======
aacdsee 提到...
感謝老師解惑,萬分感激。
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
請問學術上的研究最後會回饋到佛教內部嗎?
如果教內拒斥,研究就無法普及到信眾層面了。
3. 從以下表列的巴利四部與漢譯阿含的經典數量,你認為數目比較多的一邊有篡改呢?還是數目比較少的一邊有篡改呢?
=======
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
請問學術上的研究最後會回饋到佛教內部嗎?
如果教內拒斥,研究就無法普及到信眾層面了。
在這種情況下,學術研究能幫助我們更佳地了解經典所載的修行指導及其實用意涵。當然,學術研究並不必然對實修有幫助。但是,我認為還是可能在學術研究及念住修行間找到一個交會點,以試圖瞭解及看清事物的原貌(yathābhūta;如實)。」
你可以試著閱讀:(https://www.academia.edu/26892718/%E6%8E%A2%E8%A8%8E%E5%9B%9B%E5%BF%B5%E4%BD%8F%E7%9A%84%E7%A0%94%E7%A9%B6%E8%88%87%E4%BF%AE%E8%A1%8C_%E9%82%B1%E5%A4%A7%E5%89%9B_%E8%AD%AF_Exploring_the_Four_Satipa%E1%B9%AD%E1%B9%ADh%C4%81nas_in_Study_and_Practice)
漢文
|
雜阿含(443)
|
中阿含(397)
|
長阿含(413)
|
增一阿含(384)
|
巴利文(B.C. 89)
|
相應部
|
中部
|
長部
|
增支部
|
覺音註疏
|
顯揚真義
|
破斥猶豫
|
吉祥悅意
|
滿足希求
|
大智度論
|
第一義悉曇
|
對治悉曇
|
世界悉曇
|
各各為人悉曇
|
摩訶止觀
|
隨(勝)義
|
隨(對)治
|
隨(好)樂
|
隨(適)宜
|
有部毗尼毗婆沙
|
坐禪人
|
學問者
|
破諸外道
|
勸化人
|
印順導師p.488
|
禪師
|
阿毗達摩者
|
破諸外道
|
持經譬喻師
|
部派
|
說一切有部
|
說一切有部
|
法藏部
|
大眾部
|
譯經師
|
求那跋陀羅
|
曇摩難提、 僧伽提婆
|
佛陀耶舍
|
曇摩難提
|
譯經師祖國
|
中天竺
|
罽賓(Kasmir)
|
罽賓(Kasmir)
|
兜趣勒(吐火羅)Tukhaara
|
四部、四阿含的經典數目
|
漢譯阿含
|
巴利尼柯耶
|
善見律毘婆沙(漢譯)
|
善見律毘婆沙(巴利)
|
附註
|
30
|
34
|
44*
|
34
|
*宮本為34經
梵文殘卷為 47 經
|
|
中阿含/中部
|
222
|
152
|
252
|
152
|
|
雜阿含/相應部
|
1362
|
2898*
|
7762
|
7762
|
*依菩提比丘CDB的計算。
|
增一阿含/增支部
|
364
|
2344*
|
9557
|
9557
|
*依菩提比丘為2344經,如依赤沼智善的計算則為2203經。
|
四部四阿含經典數目
感謝老師解惑,萬分感激。
回覆刪除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
請問學術上的研究最後會回饋到佛教內部嗎?
如果教內拒斥,研究就無法普及到信眾層面了。
羅同學你好:
回覆刪除因為我不在內層也不在外層,我是在表皮層,所以無法解答這樣的問題。
不過無著比丘有說:「在這種情況下,學術研究能幫助我們更佳地了解經典所載的修行指導及其實用意涵。當然,學術研究並不必然對實修有幫助。但是,我認為還是可能在學術研究及念住修行間找到一個交會點,以試圖瞭解及看清事物的原貌(yathābhūta;如實)。」
你可以試著閱讀:(https://www.academia.edu/26892718/%E6%8E%A2%E8%A8%8E%E5%9B%9B%E5%BF%B5%E4%BD%8F%E7%9A%84%E7%A0%94%E7%A9%B6%E8%88%87%E4%BF%AE%E8%A1%8C_%E9%82%B1%E5%A4%A7%E5%89%9B_%E8%AD%AF_Exploring_the_Four_Satipa%E1%B9%AD%E1%B9%ADh%C4%81nas_in_Study_and_Practice)
謝謝老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