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劉屹:〈近年來道教研究對中古史研究的貢獻〉(節錄)


版主按語:
《佛祖統紀》卷36:「(東晉成帝,咸康六年,西元340年)沙門白法祖與道士王符議論,符屢屈,乃偽作《老子化胡經》。」(CBETA, T49, no. 2035, p. 339, c29-p. 340, a2)
《老子化胡經》卷1:「于闐國王乃至朱俱半王.渴叛陀王.護密多王.大月氏王.....罽賓國王.訶達羅支王.波斯國王.疎勒國王.碎葉國王.龜茲國王.拂林國王.大食國王....曹國王.何國王.大小安國王.穆國王....大秦國王.舍衛國王.波羅柰國王.帝那忽國王.伽摩路王.乾陀羅王.烏長國王.迦葉彌羅國王.迦羅王.不路羅王.泥婆羅王.熱吒國王.師子國王.拘尸那揭羅王.毘舍離王.劫毘陀王.室羅伐王.瞻波羅國王....五天竺國王。如是等八十餘國王。」(CBETA, T54, no. 2139, p. 1266, c16-p. 1267, a8)

這些國名有正有訛,從正確地名來看,不是漢地聞多見廣的人所能杜撰得出;從錯誤國名來看,也不是來自印度又廣知西域事務的人會犯的錯。
劉屹等等敦煌學者首先擬議:《老子化胡經》是助佛而非謗佛,其說新奇,但恐無憑據。
=========
2016/6/12  據學者研究結果,現存的敦煌《老子化胡經》不是晉朝道士王符那一本,很有可能經過唐人大量改寫而成。
=========
以下摘自《豆瓣網》:

劉屹:〈近年來道教研究對中古史研究的貢獻〉

中古道佛關係的新認識

以往的認識都是停留在佛教單方面的記載,得出的印象就是:中古時期,在皇帝面前的佛道論爭不斷,而且總是以佛教取勝,道教失敗而結束。長期以來形成人們對佛道關係的一種偏見:道教所有值得一提的東西幾乎都是從佛教那裡抄襲改造來的。但近年來這方面的認識有很大的改變。僅舉兩方面的例子說明:
1)在一定程度上說,道教曾經對中古佛教的傳播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例如《化胡經說》,長期以來被看作是淺陋的道士醜化和攻擊佛教的產物,但早期的化胡說對佛教的廣泛傳播利多弊少。索安在《西方道教研究史》中說「完全友好的化胡說抬高了佛陀的地位」。因而有必要重新看待「化胡經說」的歷史作用。至少在唐代,「化胡經說」還一度成為皇家認可的重要意識形態之一。中國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也與此有關。見劉屹〈唐代道教的「化胡經說」與《道本論》〉(載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此外,對於道教《終末論》與佛教《劫災說》的互相滲透,索安說:「既然末世論在中國佛教形成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道教的救世主義就必須被視作在民眾中傳播佛教的主要催化劑。」六朝道經也很自然地將道教與佛教並列在一起,認為二教是同源異脈,同根異枝。但這些六朝道經中佛道並舉的内容在唐初就被改寫,關於此事的深刻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2)從道教義學上看,重玄學在唐代達到的成就甚至超過同期的佛教義學,並對禪宗和宋代理學有深刻影響。重玄學的研究成為近年來道教研究的熱點,成果很多,此不一一列舉。由此引發對中古佛道關係的重新評價,研究者開始真正做到站在道教立場上,深入道教來看道、佛關係的態度和努力更値得關注。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道家文化研究》13輯《敦煌道教文獻研究專號》(三聯書店,1998年);還有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這些研究都使人看到本土傳統在道教義學建設方面的意義,道教絕不僅僅只會抄襲佛教。這方面研究還只是有個良好的開端,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