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學識字 14:餪


「餪」,東漢許慎《說文》未收這個字,梁顧野王《玉篇》與北宋《廣韻》存錄了這個字。
我喜歡閱讀文史期刊,除了定期搜索的佛教期刊之外,我最喜愛的是中國中華書局出版的《文史》。前幾天,偶然的機會閱讀到中興大學中文系《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6 經學與文化特刊),2007年6月出版。
其中,韓碧琴〈抄本客家《吉凶書儀》「餪女」禮俗研究〉(155-190頁),讀來韻味叢生、津津有味。
新竹李世明世代相傳之舊籍:抄本客家《吉凶書儀》,在敦煌殘卷裡也出現類似的寫本,如杜友晉《吉凶書儀》及張敖《新集吉凶書儀》。大抵紀錄婚喪慶慰的一些來往禮儀,供一般人家有所遵循。
「女嫁後三日饋食,謂之餪食」,習俗有婚嫁當日、次日、三日、六日、九日不等。

朱鋒《台灣的古昔婚禮》紀錄,應該準備的禮物,計有:
1. 蒸豬
2. 蒸雞兩隻(收一隻,回門時再添一隻成雙)
3. 包子一盤
4. 老酒兩瓶
5. 茶油
6. 頭鬃一個,全面飾金飾珠玉等物
7. 蜜茶一罐
8. 花帶(粹廉圍)
9. 銀花串四串
10. 銅花串十串(9, 10 兩項,發送新郎家各女眷)

乖乖!這可不是尋常人家準備得起的排場。據我所知,依彰化當年禮俗,如果新嫁娘嫁入沒多久,娘家就送食物給新娘子,這會觸了婆家的忌諱,彷彿擔心婆家食物不佳,或婆家不給新嫁娘吃飯,這相當不合時宜。
版主小學三年級時(約1960年),堂姊嫁入當年彰化首富,由於版主小時了了、伶牙俐嘴、眉清目秀、彬彬有禮,又不怕生,所以叔父指派我擔任「迎姊姊頭返客 thau5-tng2-khe3」的任務。
婚禮隔兩天一早約九點鐘,媒人陪我搭三輪車,我拿著竹編小籃子,裡頭裝著香煙、檳榔、糖果,(應該有比較大樣的禮物由媒人帶著)。
到了新郎家,就聽到有不少人說「小舅子來迎姊姊頭返客了」,媒人帶著我一一稱呼新郎家尊親屬,行禮、敬煙或檳榔,然後每個人都給我一包紅包。(家裡有特別吩咐,不管新郎家請喝茶、汽水,請吃蛋糕糖餅,都只沾唇即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怕弄髒衣服,見長輩失禮。二怕茶水喝多了要尿尿,主客兩不便)。因為新郎家是個大家族,所以行禮一圈下來,我就收了厚厚一疊紅包,然後和姊姊、媒人搭三輪車回家。
我把紅包全交給叔父,叔父說,這些紅包是親家的長輩要給你的,你就全部拿去用吧,我把紅包交給我媽。因為是小時候難得拿到的一大筆錢,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堂姊在娘家住了一晚,隔天中午新郎親自來迎接新娘回家。中午這一餐,台語叫作「請子婿 tshiann2-kiann2-sai3」。這一餐勢必十分豐盛,新郎家有五、六位親友陪同,於是發生中午就拼酒的場面。
==========
北宋邵博《聞見後錄》卷27:
大儒宋景文公學該九流,於音訓尤邃,故所著書用奇字,人多不識。嘗納子婦,三日,子以婦家饋食物書白,一過目,即曰:『書錯一字。姑報之!』至白報書,即怒曰:『吾薄他人錯字,汝亦爾邪!』子皇駭卻立,緩扣其錯,以筆塗『煖』字。
蓋婦家書『以食物煖女』云,報亦如之。
子益駭,又緩扣當用何『』字?久之,怒聲曰:『從食、從而、從大。』
子退檢字書《博雅》,中出『餪』字,註云『女嫁三日餉食為女。』
始知俗間『餪女』云者,自有本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