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186:見法涅槃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1:
「師謂雲居曰:昔南泉問講《彌勒下生經》僧曰:『彌勒什麼時下生?』
云:『見在天宮,當來下生。』
南泉曰:『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
時(雲居道膺)居遂問師曰:『只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未審誰與安名?』
師直得禪床震動。」(CBETA, T47, no. 1986A, p. 513, a27-b2)
===========
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善調五事」(CBETA, T46, no. 1915, p. 465, b18)。
所謂「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五事。
Wildkid 這傻孩子,三更半夜不睡,違反作息韻律,還提了兩個問題。還好版主我老人家七早八早洗洗睡,要不然咧,恐怕睡床震動,一夜不能安眠。
野孩子提了兩個問題,一個容易、一個困難。版主行使「自由球員選擇權」,當然事先答簡單的,然後礙於篇幅限制,改天再談困難的。
=======
〈對涅槃的幾點誤解〉
KR Norman原文,SF Chin 陳世峰譯
https://www.academia.edu/24346932/%E5%AF%B9%E6%B6%85%E6%A7%83%E7%9A%84%E5%87%A0%E7%82%B9%E8%AF%AF%E8%A7%A3
=======
野孩子的兩個問題如下:
----
【問題一】
----
2016年4月13日 上午12:14  
師兄好


如果從其他宗教各自提出他們對涅槃的定義來看呢?
也就是說各宗教都以"涅槃" 一詞作為其終極的理想境界

譬如
一是「樂、欲望的滿足」,如《長阿含1經》卷14:「現在生泥洹論,」(CBETA, T01, no. 1, p. 93, b12)所稱,有認為「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CBETA, T01, no. 1, p. 93, b17-18),有認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即是「泥洹(涅槃)」。
樂、欲望的滿足為涅槃,至各禪一境性為涅槃

師兄提出的第二個例子
莊春江老師譯為「他覺知涅槃為涅槃;覺知涅槃為涅槃之後,他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從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喜歡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他不遍知涅槃。』」
從受、想來覺知涅槃有涵蓋四禪及四空定的意味。
如此從各個宗教來看各自有其認為的涅槃,這樣會有「Nirvāṇa 涅槃 Nibbāna」與「Nibbuta 滿足、平靜、止息」
兩者字義差異的問題嗎?

-----
【問題二】
-----
2016年4月13日 上午12:22  Wildkid 提到
另外這經中所講涅槃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與這經
《雜阿含28經》卷1:「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所講的見法涅槃
是相同意義嗎? 
末學認為雜阿含28經 "見法涅槃" 所對比的應該是長阿含1經 "現在生泥洹"(應該是《長部1經》),有別於雜阿含490經
師兄您的看法呢?
==========
【問題二】比較好回答,我先回答此問。
版主曾經提醒版友漢譯經文的兩個現象:「一是同一印度詞彙被同一譯者在同一部經譯作不同的字詞,二是不同的印度詞彙被同一譯者或不同譯者譯作相同的字詞。」
有時,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文脈、情境也有不同意思。例如「敢」字有「敢、有勇氣如此做」與「不敢」兩個意思,「仁」有「仁慈」、「花生仁、綠豆仁」、「麻木不仁」等不同的意思。印度詞彙的 dharma, 也是如此。
前一現象的例子如《雜阿含經》的「拘鄰、憍陳如」、「入滅正受、滅盡定、想受滅正受」。後一現象的例子如「無間、正受」。因此當我們談《雜阿含28經》「見法涅槃」是否就是《長部1經》「現在生泥洹」,首先試著回溯兩經的印度詞彙 
長部1經》的用詞是:「diṭṭhadhammanibbānavādā」,這個字的意義,經文裡解釋得很清楚,第一種是「yato kho, bho, aya attā pañcahi kāmaguehi samappito samagībhūto paricāreti, ettāvatākho, bho, aya attā paramadiṭṭhadhammanibbāna patto hoti」,主張「我 attā 享受五欲 pañcahi kāmaguehi」即是「極致的、最佳的 parama」「diṭṭhadhammanibbāna 當生涅槃」。
雜阿含28經》的對應經典《相應部 22.115 經》:「Rūpassa ce,bhikkhu, nibbidā virāgā nirodhā anupādāvimutto hoti, ‘diṭṭhadhammanibbānappatto bhikkhū’ti 對色(受、想、行、識)厭、離欲、滅的修習者,以不執取而解脫,此比丘為當生(或現在)涅槃者。」
所以用字雖然相同,意義卻絕對不同。
======
至於【問題一】,「從其他宗教各自提出他們對涅槃的定義來看」,這是一篇博士論文題目,就不是我這種鄉野小民咬得動的題目,你何不自己做做看?


2 則留言:

  1. 感恩師兄的解說

    第一個問題,末學認為涅槃一詞被使用,是早於佛陀的時代,在詮釋涅槃一詞上各個宗教不同。
    而佛教有其獨特意義與自己的詮釋。

    諾曼教授剖析註釋師或譯經師將「Nirvāṇa 涅槃 Nibbāna」與「Nibbuta 滿足、平靜、止息」兩個不同的字義混淆了。
    末學不認為這樣的講法是可靠的。
    要判斷這樣的問題顯然還需要其他宗教各自的說法與文獻,不應該只是在兩子字的差異上。

    第二個問題 現法涅槃
    為什麼末學會認為《雜阿含28經》可能也是相同意義呢?

    1.相應部22相應122經
    從持戒比丘到阿羅漢,舍利弗的回答都是如下
    (莊春江譯)
    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
    .....

    到最後阿羅漢的部分又加上這段
    「拘絺羅學友!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莊春江譯)


    這裡禪修所緣與外道僅僅是奢摩它的修法是不同的,佛教以身心為所緣而非專注產生的概念為所緣。

    2.清淨道論一樣在毗婆舍那提到十種觀的染
    十種染?
    即(1)光明,(2)智、(3)喜,(4)輕安,(5)樂,(6),勝解,(7)策勵,(8)現起,(9)捨,(10)欲。
    也就是說雖然所緣是身心,同樣的方式專注於變動的(身心)所緣,也有類似奢摩它修行者的身心覺受。
    當然清淨道中說觀染是障礙,落入概念。

    《雜阿含28經》卷1:「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這樣的修法不但也導致樂的住處,也導向佛教所認為的涅槃。
    因此很可能這經也是佛教認為現生體驗到佛教版涅槃的一種說法。


    回覆刪除
  2.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4/03/14.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