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翻譯的「歸化 domestic」與「異化 foreign」:太山、泥犁、地獄與太山地獄



(元明時期的「十王圖」。頭七:秦廣王。二七:初江王。三七:宋帝王…七七:太山王)

=========

HC 來函詢問胡適此則筆記(2015-11-21 14:16 ):

胡適1961.10.3 筆記:「安世高譯經,有時用泥犁Niraya的音譯,有時用『太山地獄』的意譯」。3745-3747

=================

《佛光大辭典》與丁福保《佛教大辭典》都沒有「太山」或「泰山」詞條。倒有所謂「太山王」或「泰山府君」詞條,版主以為兩本辭典在此兩詞條也解釋得不算貼切。

《一切經音義》卷45:「泥犁(或云「泥犁耶」,亦言「泥犁迦」。」(CBETA, T54, no. 2128, p. 606, a18)

「泥犁耶」是譯自「niraya」,「泥犁迦」是譯自「naraka」,是兩個不同的字。

漢代民間信仰以為「人死,魂魄歸『太山』,(早期漢代文獻,人死歸太山,不會寫成「人死歸泰山」)」。

niraka 有譯成「泥犁」、「太山」、「地獄」、「太山地獄」四種,有時候一部經會並存「泥犁、地獄」、「太山、地獄」、「泥犁、太山」兩種譯名。

據現存文獻,題名為安世高的譯經,從未出現過「太山地獄」的譯詞,胡適可能記錯了。

niraka 譯作「泥犁」可以算是翻譯策略之中的「異化 foreign」策略,讀者一見就知道是「翻譯詞彙」,「泥犁」雖是音譯,卻帶有意譯的意涵,佛經曾描述有一種地獄,是「墮入地獄者,有十幾頭牛在舌頭上犁田」。niraka 譯作「太山」可以算是翻譯策略之中的「歸化 domestic」策略,讀者不會警覺到《六度集經》卷7:『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CBETA, T03, no. 152, p. 39, b22)」,「太山」是六道輪迴的「太山」,並不等同於當時漢族所認同的「魂歸太山」。

「地獄」則是「比喻」的譯法;類似 computer 譯作「電腦」(用電操作的功能如同大腦的器物);niraka 譯作「地獄」,有「死後被關到地底下的監獄接受懲罰、惡報」的意思。

至於初期漢晉時候的漢譯佛典喜歡將此字不厭其煩地譯作「太山地獄」,也算十分特殊

     Yifertw (2015-11-21 20:25 )

============

HC  (2015-11-22 14:19)

胡適筆記說:後世列入安世高譯。"泥犁太山地獄"出自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一.十八泥犁經.

二.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

Dear HC,

  這已經是我們研究範圍之中,較不為人所知的一塊 (「佛教目錄學」)。

 西元516 年所編的「譯經目錄」:《出三藏記集》,記載這一本經是「失譯」(佚失譯人姓名)

  《出三藏記集》卷4:「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第一:

  ....分別善惡所起經」(CBETA, T55, no. 2145, p. 29, c14)

       西元594 年所編的《眾經目錄》仍然將此經列作「失譯」:「分別善惡所起經」(CBETA, T55, no. 2146, p. 131, c21)

  但是西元597 年費長房所編的《歷代三寶紀》卻將「分別善惡所起經」編作安世高所譯(CBETA, T49, no. 2034, p. 51, a23)。

           「十八泥犁經」與「分別善惡所起經」情況相同,我就不重複了。

 梁啟超在〈佛家經錄〉一文評論道:「大抵費長房為人貪博而寡識」。

 這也是當代歐美、日本、中國與台灣學者的共識。

 許理和(Leiden 大學)、那體慧(UC Berkeley)、左冠明(Oxford 大學)、巨贊法師(中國)和我的論文都明言,不把「十八泥犁經」與「分別善惡所起經」編作安世高所譯。

 判斷那一部經是或不是安世高所譯有三個基準:

 1. 《出三藏記集》與《眾經目錄》的記載。

 2. 經文所用的詞彙與語法。

 3. 經文傳達的佛教義理。

    Yifertw (2015-11-22 16:2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