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不作學噴

P1180034

以下引自〈我是風啊188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9c02400102w1ez.html

星期一上午,新研究生課的第一次,我主要是談學術規範。我認為在現在這種趨勢下,在與國際、港台接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我們的確該向人家學學比較嚴格的學術規範和要求。以往,我們的確不重視,做得也不够好,但今後,我們必須改進,必須加以重視。

那天一上來就想到前天晚上人大的事情,就拿來從這事開始。

我的觀點,學生不能做學術噴子。不能輕易地貶低他人,特别是人格上的話,這是没腦子不懂尊重别人,缺乏基本修養的表現。至少,我不希望我的學生中有這種學噴的存在,如果誰真的想噴,那就另請高明。

做學問,首先要謙虛做人踏實讀書敬畏學術,學問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所以要理解前人取得成果的不易,要從前人的成果中汲取養分,不要輕易否定,要作細緻和具體的分析。前人成果的發表,有學術發展和繼承上的因素,有時間上的先後,要站在那個時代來談其作品,不能只是用今天的眼光談前人應該怎樣怎樣。前人全是抄卡片,是硬功夫,今天常見的是檢索,引用的資料更多,但並不是說學識超過了前人。

對别人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方法,千萬不要像看小說一樣淺薄地翻過,就認為自己可以評論他人的高低。看書不是拚數量和速度,主要是看你是否真看懂,是否真理解,弄清人家的觀點的價值和技術的奥妙。我認為一個本科生,雖然讀了不少書,但一般而言還是不能真正領悟的。陳寅恪的隋唐淵源,去掉他的名字,大概十個人讀了九個人要批評的,而在一個人人評價陳寅恪的時代,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他著作的價值?學術方法有不同,有人喜歡微觀,有人中觀些,有人宏觀,有人擅長歸納,有人擅長演繹,也有人擅長比較,有人推理時環中有環最後來個結論,有人是分段總結最後來個大歸納,不能因為肯定了一個而輕易否定另一個,因為這些其實是各有長處,可以互補。有人喜歡歐美的寫法,也有人喜歡日本的寫法,而港台學者和大陸學者的喜好又各不相同。北京學者人稱京派,上海學者人稱海派,都有可取之處。我們學校古代史學科不京不海,學校地處上海,但前輩們都是從燕京和西南聯大這一路過來,對學生影響很大,所以取長補短才是正道。

我舉例子談到暑期一個會議評論的香港學者的文章,切入方式與我們很不相同,分析資料的眼光十分獨特,幾條資料就建構出一篇長文,盡管有可商榷的地方,但人家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學科不同,研究的内容和時段不同,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

性格不同,不同的導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不一樣,處理方式不一樣。也許我不會如人大孫先生一樣處理這件事,但對學生的看法我覺得是相同的。我們教師是想要求學生做謙遜的人做說理的人,而不是對人家人格上進行貶低。學術可以探讨,觀點可以不同,可以寫文章進行批駁,覺得人家的書不好,自己也可以寫一本讓人家看看,但這僅限於學術範圍。

我說我不主張大家將來寫商榷的文章,但也不反對。我以前也寫過一些商榷的文章,但一定要看懂人家文章的意思,看不懂就不要寫。寫商榷文章的確會碰到一些心胸寬廣的學者不計較,也會碰到一些學者進行反駁,但也會碰到一些學者不認同甚至會記恨於你。所以,可寫可不寫的商榷文章就不寫,真正是一個學術問題可以糾正人家的看法或者建立自己新看法的,可以寫,但這個只是觀點的討論而不能有貶低人家「看書不精」、「邏輯混亂」之類的用詞。

學術規範的第二個方面是關於抄襲,這裡就不作囉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