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向高明道老師請教 1 :〈此「欲」非彼「欲」--從蛇頭談起〉

650

「相對寒燈細品茶;

 論文多近坐禪窗。」

其實,2011年暑期,版主景仰高明道老師的學風,曾報名高老師在法光所開的課「漢譯佛教文獻學」,所以算是上過高老師課的學生。

高老師在2012-2013年之間在《法光雜誌》發表了〈從「念法」內容談起---古漢譯的一種特殊現象〉一文,指出版主的引文其實是源自「楊郁文教授」的書:

「2008 年 4 月 7 日星期一,“Ken Yifertw” 在其《台語與佛典》部落格張貼的《雜阿含 1078 經 年少出家--2》裡談到「 經中的定型句:『佛法是直接在眼前的、立即(可得)的、帶領人親見親證的、實際可用的、被智者親自體證的』。」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1078-2.html

2014年10月,高老師又發表了〈此「欲」非彼「欲」--從蛇頭談起〉一文,再次指出版主部落格貼文的一些疏失,版主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諸位長者不以「敝版」簡陋空洞,「門前常迴長者車」,讓版主覺得蓬蓽生輝。憂的是,此一版址除了少數已發表的論文之外,多屬讀書札記,隨讀、隨想、隨記,略無檢點,版主今後行文當更謹慎,以免貽笑方家。

=========================

高老師說:「據初步考察,有關這首偈頌,華文資料中唯一具體的討論見於《台語與佛典》部落格主 Ken Yifertw 所發表的〈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義足經讀書會,第一章--5」〉」。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5_20.html

他又說:「不過從性質來看,該文主要是資料的整理,並非嚴謹的學術論文。」

高老師說得沒錯,這幾篇「義足經讀書會」的貼文主要是讀書會的資料,有幾位朋友期盼多知道一些巴利文獻的風貌,我以此為動力,督促自己整理一些手上的資料。我的心願是將 Dr. Bapat 的《義足經英譯》作一篇評介,

Bapat, P. V., (1945 & 1950), The Arthapada Sūtra Spoken by the Buddha, Visva-Bharati Annals, Calcutta & Santiniketan India, Visva-Bharati Publishing Department.

但是不管是2003年當年,或是2014年今日,我還是沒能力處理這些資料。希望我能盡快將巴利《義足經》翻譯成中文,對支謙《義足經》校勘、標點、註釋,並且將巴利的16 個譬喻故事譯出,寫一篇論文來比較兩者各16個故事的異同,跟這些異同所顯示的意涵。

我的年紀小不了高老師幾歲,也擔心我學習的速度比不上無常追我的速度,是否能開工、是否能完成,自己也沒把握。年輕時,法師常說,學佛要趁早,當時只道是尋常,沒想到有一天我真的會來不及了。

=====================

2008年12月24日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12/blog-post_23.html

此篇部落格文章,雖然是 2008.4.20 貼出,實際上寫於 2003 ,理應藉助巴利經文作更正補充。

我著手閱讀《義足經》與巴利《小部尼柯耶》《經集》的因緣,其實是受到印順導師與《雜阿含經》的鼓勵。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顯揚真義」是「雜阿含」,「第一義悉檀」。】(490頁)
【依古人的傳承解說:以「修多羅」根本部分為主的『相應部』,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878頁)
我當時想:如果「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的《雜阿含》與巴利《相應部尼柯耶》都引用《經集》的偈頌,可見《經集》比這兩者古老。
其次, 1945年印度人 Dr. Bapat 將西元228年支謙翻譯的《義足經》翻譯為英文,並且和《小部尼柯耶》《經集》〈義品〉的偈頌相比較,我想,如果以Dr. Bapat 的翻譯為基礎,由通曉漢語的我們作進一步的詮釋,應該可以上溯到原始的教導。

第三,巴利文獻如果有漢譯文獻《義足經》和《瑜伽師地論》作對照查核,也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益。
但是,解讀《義足經》不能「依文解義」或者甚至「望文生義」,應該依賴相關的古註與巴利的經文與註釋。這才是這個讀書會的目的,不僅僅是將《義足經》讀通,而且是依照文獻根據來給予解釋。要避免「獨發新意」、「別出心裁」,在解釋不通的地方,承認自己解釋不通、讀不懂,而不要認為古譯不理解原文、不熟練漢語,而急於改錯字。

==================


2010年6月7日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6/1.html


「安可先生」提及「義足經讀書會第三章--3」錯誤太多,要我重打。此話十分正確,我將重貼「義足經讀書會」的所有貼文,這也勾起了「義足經讀書會」的一些往事。

1998, 1999 年,我在美國工作,偶爾回到台灣開會,斷斷續續在新竹市三民路白師姊家,參加了陳炳坤師兄主持的「雜阿含經讀書會」(據我所知,此讀書會在新竹市至少持續了十二年,應該是新竹市歷時最久的讀書會了),2000 年我回到台灣,巫師姊及女兒,每星期二,六點一下班從台北趕來參加讀書會,十點讀書會結束,又匆匆趕回台北。有感於她們的聞法熱誠,我也要求自己每週都要參加,可以遲到,但是不能缺席。

2002 年我主導了一場南傳「大般涅槃經」的讀書會,接著 2003年,我們讀到《雜阿含551經》:

《雜阿含551經》卷20:如世尊[6]《義品》「答[7]摩揵提所問偈」:
「[8]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CBETA, T02, no. 99, p. 144, b3-7)
[6]義品Aṭṭhakavaggika.。[7]摩揵提所問偈Māgandiyapañha.。[8]斷…復為Sn. 844.。

基於《雜阿含經》引用《經集》的《義品》與《彼岸道品》,認為這是世尊的素樸教導,我們就每星期六以漢巴對照閱讀的方式研讀《義足經》、《瑜伽師地論》與巴利的《經集》。每次讀書會結束,師兄、師姊總是謝謝我準備了資料,讓他們聽到南傳的教法,而深入思惟世尊的諄諄教導。日後我才發現,因為讀書會的鞭策,讓我在工餘之時勤奮讀書,也打下日後的基礎。今天回顧2003年當時的講義,實在是支離破碎、辭不達意。但是由於這個相聚的緣分,讓我繼續聽法、聞法、思惟佛法、分別揀擇,逐漸加深對三寶的信心。

歲月不停留,離第一次的《義足經》讀書會又過了七年。希望大家不管在順境、逆境,學法的心依然精進猛銳。

2008年純粹以保存資料的想法把這些講義貼到部落格,從Google 的閱讀碼表(Google Analysis)看來,一直都沒有引起過往來客的興趣,閱讀流量一直很低。沒想到會引起「安可先生」的注意,不斷就此講義提出論難與問答。

也謝謝「安可先生」,你可能是此次讀書會貼出兩年來,第一次用力閱讀此項「舊講義」的人。

,=================,

1 則留言:

  1. (Google Analysis) 顯示「義足經讀書會,第一章--5」〉」六年半以來的點讀次數為43次。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5_20.html

    其中至少有兩次是來自高明道老師。版主略感欣慰,本版點讀流量雖然不大,但是偶有巨星劃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