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阿含字典》(18):濡

pict 684

「濡」字相關的詞條,《佛光大辭典》僅出現一則「濡佛」的詞條,對解釋經義幫助不大。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有「濡佛」與「濡首」的詞條,「濡首」的詞條解釋為:「(濡首菩薩)文殊師利之前後略也。」

關於「濡首菩薩」,《一切經音義》的解釋為:

《一切經音義》卷9:「滿子(...經中或作『滿濡』,或作『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尸利』;譯云『妙德』,或言『敬首』。舊《維摩經》云:『漢言濡首。』《放光經》作『哀雅』。咸皆訛也。正言『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經中有作『溥首』,案『溥』,此古文『普』字,疑為誤也」(CBETA, T54, no. 2128, p. 358, c19-21)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初期譯作「滿子」、「滿濡」、「濡首」,是「Masusri」的音寫,從「濡首」再轉寫成「儒童」,可以說是「越轉越遠」了。

除了譯音之外,漢字「濡」有「潤濕」與「柔軟」兩個意涵。

《一切經音義》卷10:「沾濡(...《廣雅》:『沾漬也,濡濕也』)。」(CBETA, T54, no. 2128, p. 363, a17)

《淮南子》〈說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擊鐘磬者必以木,轂強必以弱輻,兩堅不能相和,兩強不能相服。」

此處「濡」字,即是「柔軟」。

《一切經音義》卷15:「耎美(而兖反。《考聲》云:『耎,弱。』俗作『軟』,非也。經文作『濡』,錯用,本『而朱反』,非經義)。」(CBETA, T54, no. 2128, p. 401, a13)

雖然「玄應」主張,應作「耎」字,但是早在西漢初期,早就「耎、軟、輭、濡」不分了。

《長阿含經》卷21〈10 戰鬥品〉:「我於爾時,以柔[10]濡言,勝阿須倫眾」(CBETA, T01, no. 1, p. 142, c5)

[10]濡=輭【宋】【元】【明】。

「調濡」即是「調和柔軟」,

《別譯雜阿含81經》卷4:「佛知摩納心意調濡」(CBETA, T02, no. 100, p. 402, a21-22)

《別譯雜阿含198經》卷10:「心意調濡」(CBETA, T02, no. 100, p. 446, c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