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法友飛鴻 101

Korea-Haeinsa-Tripitaka_Koreana-01海印寺高麗藏雕版

(照片:韓國海印寺《高麗藏》雕版)

版主:網路上一位朋友固定傳給我他的「心得」,這一篇讓我無法保持緘默,很可惜,我們溝通所用的頻率不一樣,似乎彼此都無法聽到對方的心意。

==========================

60
原始佛教沙門活在空中, 不靠自己能力謀生, 自我放逐, 自私自利, 消極受死, 逃避現實, 為何不自殺? 何苦槁木死灰一般地活著? 對自己而言, 乃因覺悟到人生的可貴, 不使空過, 而一切行為都對自身將來有責, 絕非一死可以了之; 對他人而言, 則覺悟到生存的相依, 互生影響, 而個人行為應對全體負責, 將來業力相酬, 無異身受, 若是自殺, 雖然此生不再受苦, 難保來世不再續業績。 總之, 佛教思想以苦諦為中心, 槁木死灰一般地活著, 可以持續提醒世人人生的真相。這樣的真相年輕時不會覺得, 老年時發現又已太...

2014.2.5 上午11:17

=======================================

「總之,佛教思想以苦諦為中心,槁木死灰一般地活著」。

不是這樣。

       Yifertw 2014.2.5 上午11:22

==================

讀了很多長老偈中很多佛弟子的行止, 確實有這種感覺。

法友    2014.2.5  上午11:56

======================================

如果有人稱鄭南榕為「恐怖分子」,我會覺得遺憾。如果有人稱流布、傳承佛教的諸大弟子為「槁木死灰一般地活著」,甚至說「為何不自殺」,我會覺得錯愕。

如果願意深入了解釋迦牟尼去世之後,佛教是經由怎樣的途徑歷經2500年傳到現在,就不願意輕易下太嚴苛的評語。

如果你、我見到一位街友,未深入了解他之前,我想你或我應該不會輕易說出「槁木死灰一般地活著」或「為何不自殺」的話。

這樣的言詞太過粗魯,而且自以為已經足夠認識初期佛教史。

我不欣賞這樣的態度。不過,這是你的部落格,你有充分的權力採取任何態度,只是身為讀者深表遺憾。

                            Yifertw     2014.2.5  下午12:12

========================

槁木死灰這句話變成負面的就好像相濡以沫變成正面, 是錯誤的. 身如枯木, 心如死灰本來就是一個難得的境界, 我在寫時也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 造成您的誤會, 甚感不安!

                    法友 2014.2.5   下午12:29

至於為何不自殺, 則是好友對我的質疑. 這篇大部份是自我的告解; 我寫的東西大部份也是這樣, 並沒有期待太多的理解, 但感謝您的提醒.

                      法友 2014.2.5      下午12:34

即使印順如此深入原始佛教經藏也不願承認佛陀的悲觀思想, 實在是我無法理解的; 無論威爾杜蘭, 呂澂, 季羨林, 陳玉峰都可以看出佛陀悲觀之徹底, 若非如此徹底, 也許還無法解救我這樣可悲的人呢... 

                                   法友 2014.2.5    下午12:55

================================

記得在國外工作時,有一台灣同仁對我說,這是 lousy job, 如果你要我作,我就去做。我問他:「你說 lousy job, 是什麼意思?」他說:「是 detailed, 繁瑣的意思。」我說:「不對,lousy 是差勁的意思。」沒想到你我說中文,也會有理解的問題。我所親近的菩提比丘、無著比丘、性空法師,他們並不會給人槁木死灰的感覺,反倒是如沐春風、生氣盎然,更何況是他們景仰得五體投地的佛陀弟子!我想,你可能很少接觸到南傳的傑出法師吧?

你我互相在部落格留話已近五年,我想,我也不是宗教的佈道師或傳教士,我只是認為:1. 應該從佛教史去理解佛教的風貌,而不是憑一兩本書或隻字片語。2. 知人論世,在評斷前代的賢人時,如無鐵案如山,最好別輕易蔑視他人對賢聖的讚譽。

我想這也是做人的態度,對好人,若無鐵證如山,不輕易說他偽善。

印順導師的教導,要我們從佛教史與四阿含去體會佛陀的根本教導。

                             Yifertw     2014.2.5       下午4:22

=======================

槁木死灰, 語出莊子, 是南郭子綦隱机而坐超然忘我的狀態; 至於先賢, 原 PO 也無蔑視之意, 點進去看, 不生不死的活著甚至還有一點大乘佛教的意味。佛陀苦行多年, 可是卻放棄了, 從這一點看, 他的思想比同是沙門的耆那教還要悲觀, 耆那教的修行者還有成道的想望, 而佛陀連成道都不想...

法友 2014.2.5 下午4:58

佛陀之所以將衣鉢傳給苦行第一的伽葉也是如此心態; 對於伽葉堅持苦行深深表示敬重之意。

法友 2014.2.5  下午5:24。

2 則留言:

  1. 我覺得一句話說得還蠻實在的:佛教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而是實觀。

    聖嚴法師對於佛教禪修次第的解釋:自我的肯定、自我的成長、自我的消融,也算是由戒生定、依定發慧的順序。

    一個對武術一點都不懂的人說「無招勝有招」,跟真正體悟武術的人說「無招勝有招」,講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或許也是這樣,而有「身如枯木」的看法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