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佛教圖書館館刊》--「佛教期刊發展」專題
《佛教圖書館館刊》是一本「非常冷門」的期刊,我懷疑,甚至很多負責「佛教圖書館」的人員也不會定期去翻閱它。我曾斷斷續續翻閱了二十幾期,因為我不負責任何「佛教圖書館」的行政,有時候真的是沒有一篇文章引起我的興趣。有時,我懷疑香光尼眾僧團,為何要扛起這個重擔踽踽獨行。
2012年10月13日香光在台北市濟南路的分院:「印儀學苑」舉辦了「佛教期刊發展研討會」,
會議緣起:
「佛教期刊」是認識戰後臺灣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藉由佛教期刊的內容,可以瞭解臺灣佛教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及資訊媒體的多元發展,佛教期刊在當今社會所扮演角色,也逐漸被學術性學報及廣大有效的傳媒所取代、愈趨向通俗化、小眾等,面對資訊化時代,佛教期刊的未來發展將何去何從?在跨過民國一百年,希望藉由回顧臺灣地區的「佛教期刊」,展望佛教期刊的未來發展。
會議目的:
1. 探討佛教期刊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2. 解析佛教期刊在臺灣地區佛教文化發展所扮演的作用與功能
3. 探究數位化時代佛教期刊的出版與未來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台灣佛教發展,佛教期刊不僅興起發展弘揚的功能,在氣氛惡劣的年代,佛教期刊甚至肩負了維護一線生機與僧伽的希望。所以它不僅僅是「宣揚佛法、通俗教化」的功能而已。
研討會論文:
第一場研討
1. 臺灣地區佛教期刊發展概況(1949-2012)
自衍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第二場研討
2. 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佛教期刊──羅妙吉與《亞光新報》
兼論林秋梧的左翼《赤道報》
闞正宗(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3. 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的發展──以在臺復刊後的《海潮音》月刊為主(1949-2010)
楊書濠(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4. 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以「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為例
陳美君(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幹事)
5.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數位化與加值利用──兼述館藏佛教期刊數位化概況
羅金梅(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中心副主任)
第三場研討:臺灣地區佛教期刊發展現況與展望(一)
6. 《人生》一甲子回顧與展望──從人生佛教到人間淨土的推展
梁金滿(人生雜誌主編)
7. 《慧炬雜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盧又榕(慧炬雜誌執行編輯)
8. 時空推移下的翦影──《香光莊嚴》雜誌現況
見鐻法師(香光莊嚴雜誌社執行編輯)
第四場研討:臺灣地區佛教期刊發展現況與展望(二)
9. 《慈濟月刊》:歷史、現況與展望之探討
鄭凱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10. 捧出心來與佛看──《明倫》四十年發展歷程
鍾清泉(明倫月刊主編)
11. 一盞常燃不滅的心燈──《慈雲》
蔣治忠(大乘精舍印經會總編審)
12. 佛教期刊必須與時俱進──談佛光山期刊出版的時代影響與未來性
永芸法師(佛光山文化院佛光文化社長)
綜合討論:資訊化時代佛教期刊的回顧與展望
13. 佛學學報從期刊電子化(on-line Journal)到電子期刊(E-Journal)
莊國彬(法鼓佛教學院助理教授、學術出版組組長)
14. 從佛教期刊淺談對臺灣佛教的省思
陳玉女(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5. 佛教Mook 裡的科學小飛俠與變形金剛
梁崇明(大千出版社發行人)
除了鳥瞰式的討論之外,總共介紹了《海潮音》、《人生》、《覺世》(佛光山期刊)、《香光莊嚴》、《慈濟月刊》、《明倫》、《中華佛學學報》、《慧炬》、《慈雲》、「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幾乎是在編寫台灣佛教史的規模了,不禁令人讚嘆:「選擇這樣的題目,真有『史識』」,香光尼眾僧團,這是不計毀譽得失的「法供養」!
但是,其中也令人不解以「《諦觀雜誌》、《正觀雜誌》」而言,時間長達31年,文章又具前瞻與學術水準,雖然一般信眾不看這本雜誌,可是以影響程度而言,實在不應忽略此一本期刊。
《諦觀雜誌》創刊於1983年5月25日,刊登的文章早期以譯稿為主,先是月刊,49期之後為季刊。《諦觀雜誌》於 1996 年4月25日停止發行;1997 年6月25日改以《正觀雜誌》發行至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