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所謂「學術境界」

NGC 1672

銀河編號: NGC 1672

〈所謂「學術境界」〉是一位「歷史哲學課程」的助教的觀察,將課堂上得學生分成 5 + 1 個段位,感覺上,文章裡敘述的是在外國大學以英文教授中國歷史哲學的課程,實際上,我是把它當作「佛學研究」來理解。

以下引自《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note/316845365/

Stonesingsong 2013-11-19 15:44:36

這學期給導師的一門課做助教。這些學生的表現出乎我意料的好,比起上次給外國學生做助教拼命學會用英文表達中國歷史基本情況的鍛煉,這次學到的更多是對自己學術歷程的思考和理解,他們直接向我展示了學術歷程中的不同階段和層次,盡管他們絕大部分是本科生,却反映了整個學術界的情況。

班上40位學生,分為兩組,要對4個主題做一共8場討論。這次給同學們的任務是:每三~四講設立一個討論主題,比如「財貨流動的制度化過程」,其下都有教授選的關鍵閱讀篇目,大家自己下去選擇一至兩篇研讀,導修課上來報告和討論。

同學們在學期初紛紛報上自己想要研讀的篇目,看到一些同組的同學扎堆地要讀同一篇文章,我担心他們意見也扎堆,曾勸過他們重新選擇,可他們大多都保持原來的選擇,跟我說没關係。没想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在「不能重複前面同學觀點」的要求下,說出不一樣的見解。

到現在6場導修過去了,他們的表現令人驚艷,從中,我真真看到了一個學者成熟的歷程,也是現今學術界裡各種學人表現出的對學術史的理解和評價:

段位1: 文章讀不懂。陷入一些具體的字句和段落中,看不到文章的主題。(只有1、2個同學是這樣)

段位2:文章讀個大概。基本上只讀了一頭一尾,没有理解論證過程,報告時利用小聰明把一頭一尾加上一些邏輯和想象連起來。(有5、6位同學如此,有的更糟糕:還會導向層級3.2.中的胡亂批評)

段位3: 文章讀懂了。包含作者的論證過程是如何一步步推進的。

段位3.1:却看到什麼就相信什麼,作者說的話直接理解過後,不去探求觀點的來源,不作自己的思考。沉溺在這個迷信中的學生,往往以「知道得更多」為目標,只要有機會,就會顯擺他的「知識」。(大概有6、7位同學如此,他們没有明顯的意識或能力去提出創見)

段 位3.2:另一種是看到什麼都不信什麼,見人就批,基本上没有自己可以同意和學習的對象,以批評别人為表示自己高明的方式。喜歡這種路線的學生,往往是聰明的,也可能是博聞强記的,却總充滿自傲的戾氣,讀過的東西幾乎不會吸收和消化,更不用說抓到精髓。(有3、4位同學如此,批評起别人來眉飛色舞,問他 「學到了什麼」却概括不出)

段位4:讀懂文章,明白「同情之理解」的道理。這種學生開始明白每個研究都有其寫作的背景,作者的身份、立場、經歷等都影響了他的研究,因此這些學生會很注意從作者研究的情境中去理解他們的研究,不隨便批評,也不盲目相信,注意表述的完整性。這樣的學生穩扎穩打,却缺少更多可能性。(這樣的學生有5、6個,給人很「合適」、很「舒服」的感覺,可是缺少一點靈性。)

段位5:讀過的文章在放回學術脈絡之餘,結合其他相關研究甚至史料,有一個自己的認識。前提是,他對牽涉到的各種研究,都已經有了段位4的功夫和態度。而高於層級4的部分,是他很容易發現可以進一步改善和探索的地方。這樣的報告會讓你看到這個學生無限的可能性,你能感受到他的知識和智慧已經漫溢出你給的這15分鐘課堂報告時間。就像一棵處處長著新芽的樹,你隨意對準他的局部按下快門,都是新舊綠色皆有的美麗,而其實他的生命早已延伸到你的鏡頭之外。(班上有3、4名這樣的學生,都是本科生,非常讓我吃驚)

段位5的學生,通常會有兩種,一種相對张楊,一種相對内歛,通常能做到「適中」又「收放自如」的那位,就可以稱得上學術之星了。

上面這些「段位」,多是從能力和功夫層面出發。另外有一種很難捉摸的東西——「靈性」,決定了這個學生/學者未來是成為「豪門」的一部分,還是自己就是一座「豪門」。靈性是一種管不住的天才,在史學來講,這種靈性可以表現在對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句話的理解程度上。「天人」之間那 種微妙的際會,「通…變」而非「察」、「觀」、「識」…「變」的那種認識層面的巨大差别,及所謂「一家之言」中的自覺和謙虛,都是很具體的歷史哲學問題。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在孜孜探索的。

也許我們還處在某個「段位」或幾個「段位」混雜的階段,但應該看到前面的路。不要覺得自己到了什麼「境界」,只能說「還在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