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十二分教 --- 4 偈陀、伽他

pict 524

在漢傳佛教中,偈頌、四句偈被含混地使用,並未自覺地釐清其中的差異。

基本上,偈陀、伽他(gāthā)的意義須分為兩種用法,一是統稱「偈頌」,一般所稱的「四句偈」是一種「誤解」,印度梵、巴偈頌不一定是四句,漢譯也有「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不等的偈頌。

而「十二分教」的「偈陀、伽他(gāthā)」是指「純粹偈頌的結集」,但是,如此劃分也有「語病」。例如,巴利《小部尼柯耶》的《本生 Jātaka》雖是純粹偈頌,卻劃歸九分教的「本生」。漢、巴、梵的《法句經》是否為「祇夜」、「優陀那」還是「偈陀」,也大成問題。

依筆者的個人意見,即使我們手上握有《瑜伽師地論》、《大毘婆沙論》、《順正理論》、《大智度論》等等解釋,其實,我們最好還是承認我們不明白「十二分教」、「九分教」的確切意義。

1.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諷頌』?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CBETA, T30, no. 1579, p. 418, c9-11)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6:「『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麟頌』等。如伽他言:『
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
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麟角。』」(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2-5)

3.《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44:「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非隨述前而為讚詠,或二、三、四、五、六句等。」(CBETA, T29, no. 1562, p. 595, a9-10)

4.《大智度論》卷33〈1 序品〉:「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CBETA, T25, no. 1509, p. 307, a18-20)

==================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515-516頁)

pict 552

「祇夜」是一切偈的通名,而又有特殊的「祇夜」。依『論』說:偈有「伽陀」與「路伽」的差別。「伽陀」是宣說佛法的偈頌;「路伽」是世間的偈頌;路伽loka是世間的意思。世間的偈頌,有順煩惱的(如誨淫、誨盜的詩歌),有不順煩惱的。世間偈頌,又與世間一般的偈頌不同,不會引起煩惱的,就是「祇夜」。但雖然作這樣的分別,而在佛法的部類中,還是不明白。關於「祇夜」,應從「結集文」、「結集品」的研究去解決。『瑜伽論』卷八五,有關於『雜阿含經』──也就是原始的根本的結集。『論』中提到了「結集品」。『論』文有先後二段,次第說明;現分列為上下,以便作對照的研究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540頁)

「伽陀」gāthā,音譯為伽他、偈等;義譯為頌、諷誦、詩偈等。「伽陀」與「祇夜」
geya,都是依動詞的gai語根而來,不外乎詩、歌等意思。這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顯著的特色,是「結句說」,與長行直說的散文不同。「優陀那」Udāna,或音譯為鄔陀南、嗢拕南等;義譯為讚歎、自說、自然說等。Ud + √an,為氣息的由中而出,發為音聲;本義為由於
驚、喜、怖、悲等情感,自然舒發出來的音聲。所以古人的解說,主要為「感興語」、「自然說」──二類。

=======舉例=======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2:

「愚夫著欲而興諍,諸仙無諍由離欲,
是故應除一切欲,猶如麟角獨遊行。」(CBETA, T29, no. 1562, p. 340, b28-29)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6:「『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麟頌』等。如伽他言:『
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
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麟角。』」(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2-5)

巴利《小部尼柯耶》的《經集》第一品〈蛇品〉第三經即是「犀牛角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