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法句經》370 頌

P1150698

吳根友教授現身說法,展示「未進行跨文本比較研究,無法翻譯《法句經》」的殘酷事實。

例如《法句經》卷2〈34 沙門品〉第10頌:「捨五斷五,思惟五根,
能分別五,乃渡河淵。」(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5-16)

他的註解有:「捨五」,捨棄色界五上分結,即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斷五」,斷除欲界五下分結,即貪欲、瞋恚、有身見、戒禁取見、疑。「五根」,指信、精進、念、定、慧。「分別五」,依文義,此處應指貪、瞋、癡、慢、疑。

他的白話翻譯是:

「捨棄色界五上分結,斷滅欲界五下分結,思惟五善根,除滅貪、瞋、癡、慢、疑,從此脫生死河。」

斷五,捨五,修五,超越五種執著的比丘,稱為渡過瀑流。(370)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cuttari bhāvaye;

Pañca saṅgātigo bhikkhu, ‘‘oghatiṇṇo’’ti vuccati.

很顯然地,除了《別譯雜阿含》之外,南北傳經典都是「超越五」而不是「成就五」,這樣就把第四句的解釋作一些澄清。同時,原來偈頌是不對「五」解釋的,《別譯雜阿含》出現的狀況是把註解譯入經文的例子。

那麼,本偈頌的四個「五」各代表什麼呢?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斷除五』為斷除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貪、瞋』],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為五蓋:『貪、瞋、睡眠、掉舉、疑』。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捨棄五』為捨棄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慢、掉舉、無明』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為五欲:對『色、聲、香、味、觸』的貪欲。『增修五』均是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超越五』指的是五結:『lust 貪結hatred 恚結、delusion癡結、conceit慢結、view邪見結』楊郁文教授在[佛光藏]引巴利文註『超越五』指的是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渡過瀑流』指的是『四流:欲流(kamogha, 對五欲的慾貪),有流(bhavogha, 對色界與無色界的慾貪),見流(ditthogha, 執著於六十二見),無明流(avijjogha, 不如實知四聖諦)。』

在佛陀的早期教導中,斷五、捨五、修五、超五,幾乎像是中國人對三從四德四書五經一樣,每個佛教僧侶都知道這些意涵的,所以詩偈也沒有附加什麼解釋,直到有一天才發現每個人認為的『五』並非完全一樣,想要找回原始的解釋,純由背誦實在有其困難(早期是只靠背誦而無書寫版本咧)

另外,本則也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為何元亨寺版的南傳大藏經需要有人再作進一部的解說,因為,你我都無法從元亨寺版的 SN 1.1.5 了解兩個五結是什麼差異或是完全相同,也不知道為何與其他版本的「修五」不同,而五無漏根的內容也未加說明,作為給現代人閱讀的版本,老實說,這是相當不理想的

請參考: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1002-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