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十二分教 --- 11 方廣、毘富羅 vedalla

pict 11
方廣、毘富羅vedalla。從印順導師對《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的解說,可以知道「方廣經」早已結集在四阿含、四尼柯耶之中。
比較《瑜伽師地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智度論》對「方廣、毘富羅vedalla」的解說,可以發現《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保持古說,其他三說已經混入後期大乘思維。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2:「世親菩薩...作《阿毘達磨俱舍論》,破毘婆沙師所執,...。『眾賢(論師)』覽而心憤,又十二年,覃思作《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造訖,欲與世親面定是非,未果而終。世親後見其論,歎有知解,言其思力不減《毘婆沙》之眾也。雖然甚順我義,宜名《順正理論》,遂依行焉。」(CBETA, T50, no. 2053, p. 232, c24-p. 233, a3)。
《大唐西域記》卷4:
眾賢論師當後一日至此伽藍,忽覺氣衰,於是裁書謝世親曰:「如來寂滅,弟子部執,傳其宗學,各擅專門,黨同道,疾異部。愚以寡昧,猥承傳習,覽所製《阿毘達磨俱舍論》,破毘婆沙師大義,輒不量力,沈究彌年,作為此論,扶正宗學。智小謀大,死其將至。菩薩宣暢微言,抑揚至理,不毀所執,得存遺文,斯為幸矣,死何悔哉?」
於是歷選門人有辭辯者而告之曰:「吾誠後學,輕凌先達,命也如何?當從斯沒!汝持是書及所製論,謝彼菩薩,代我悔過。」授辭適畢,奄爾云亡。門人奉書至世親所而致辭曰:「我師眾賢已捨壽命。遺言致書,責躬謝咎。不墜其名,非所敢望。」
世親菩薩覽書閱論,沈吟久之,謂門人曰:「眾賢論師聰敏後進,理雖不足,辭乃有餘。我今欲破眾賢之論,若指諸掌。顧以垂終之託,重其知難之辭,苟緣大義,存其宿志,況乎此論,發明我宗?」遂為改題為《順正理論》。」(CBETA, T51, no. 2087, p. 892, a8-27)。
就「十二分教」來說,《順正理論》的解說並未完全承襲「毘婆沙論」,甚至「婆沙」已經摻入「大乘觀點」,而《順正理論》仍然保存古義。
版主懷疑《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眾賢論師」事蹟,恐怕是後人讚揚《俱舍論》、貶抑《順正理論》之說詞。
====================
1.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方廣』?謂於是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廣。」(CBETA, T30, no. 1579, p. 418, c22-25)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6:「『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27-29)
3.《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44:「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辯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辯故,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智闇故。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有說:『此廣辯大菩提資糧』。」(CBETA, T29, no. 1562, p. 595, a22-26)
4.《大智度論》卷33〈1 序品〉:「『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首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說。」(CBETA, T25, no. 1509, p. 308, a4-8)
=================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582頁)
「方廣」的特性是:文句為廣分別說;內容為甚深的法義
=======舉例=======
《長阿含13經》卷10:「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即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CBETA, T01, no. 1, p. 60, b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