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雜阿含、相應部尼柯耶」教義,無「保持在無所得的『空』中」、「如如不動」的法義---法友飛鴻 66

P1150733

親愛的法友:
無意中,讀到你 2009年7月26日的舊文,是關於《雜阿含104經》的討論。
這是你四年前的舊貼文,想必已經「時過境遷」,這時再拿出來檢討,可以說是不符合「時節因緣」了。
如同我說過,多年以前因讀到你們《雜阿含1019經》「已洗諸非小」(CBETA, T02, no. 99, p. 266, a11)的討論,
我才興起探討「古譯佛經」疑難詞的想法,
所以,閱讀你們年輕人的佛法探討,我總是保持高度的好奇心,
而且閱讀起來興趣盎然。
================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2476:2478:2479:2751:2844
 這部份蔡老師的解釋如下,提供作參考:

應為“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
解為:如來的知見是實相的,(它脫離了色受想行識),如(來)是
保持在無所得中,不作任何操控。

進階解:如住無所得=如(來)是保持在無所得的“空”中。因此“如”
也當“空”講。“如如不動”即源出於此句。
《雜阿含104經》,你對「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的解釋為:
如來的知見是實相的(脫離了色受想行識),如(來)是保持在無所得(的「空」)中,不作任何操控。
====================

首先,從「思想史」的立場來看;或者用佛教術語來講,從「佛法教化的方便教導」來看,「雜阿含、相應部尼柯耶」教義,並未出現像「如(來)是保持在無所得的“空”中」、「如如不動」的法義,這類「無所得」、「畢竟空」的說法,是「般若」或「大乘思想」,「雜阿含、相應部尼柯耶」不會出現這種說法方式。


《雜阿含104經》:「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CBETA, T02, no. 99, p. 31, b1-4)


對應的《相應部 22.85經》為


Ettha ca te, āvuso yamaka, diṭṭheva dhamme saccato thetato tathāgate anupalabbhiyamāne, kallaṃ nu te taṃ veyyākaraṇaṃ– ‘tathāhaṃ bhagavatā dhammaṃ desitaṃ ājānāmi, yathā khīṇāsavo bhikkhu kāyassa bhedā ucchijjati vinassati, na hoti paraṃ maraṇā’”ti


菩提比丘翻譯作:


But, friend, when the Tathāgata is not apprehended by you as real and actual here in this very life, is it fitting for you to declare 'As I understand the Dhamma taught by the Blessed One, a bhikkhu whose taints are destroyed is annihilated and perished with the breakup of the body and does not exist after death?


《莊春江工作站》部落格翻譯作:


「這裡,焰摩迦學友!在此生中,當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知時你適合對他們宣稱:『我了知依世尊所教導的法,煩惱已盡的比丘,以身體的崩解而被斷滅、消失;死後就不存在了。』嗎?」


很顯然地,這一句經文的動詞不是「見法 diṭṭheva dhamme」,這是「時間副詞」,「見法 diṭṭheva dhamme」又譯作「現法」,意思是「於此世 in this very life」。


問題在於「anupalabbhiyamāne」一字的解讀,這是「 upalabbhati 取得,了知」的被動語態「 upalabbhiyati 被取得,被了知」,的動名詞(absolutive 獨立分詞abs.) upalabbhiyamāna 被取得以後,被了知以後」,這個字再加上否定詞首「a-」,就成為an-upalabbhiyamāna 未被取得以後,未被了知以後」。


整個「獨立分詞片語」為「diṭṭheva dhamme saccato thetato tathāgate anupalabbhiyamāne 未於此世真實地、實際地了知『如來』」,後一句大家的翻譯都沒問題:「你合適宣稱『如我所解知世尊的說法,漏盡比丘,身壞命終無所有。』嗎?」


---------------------------


然後我們回頭來看《雜阿含104經》的譯文:「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如來」譯自「tathāgate 」,「見法」譯自「diṭṭheva dhamme 」,「真實」譯自「saccato (absolutive 獨立分詞abs.)」,「如住」譯自「thetato (absolutive 獨立分詞abs.)」,「無所得」可能譯自「an-upalabbha」,「施設」譯自「abbhiyamāne 」。這裡可以看出這是「誤譯」,abhidhāna 施設」與經文甚至算不上是「近似」。


這也令人懷疑《雜阿含104經》不是譯自文本,而是譯自默誦。因為如果是文本的話,將「anupalabbhiyamāne」一字誤譯作「an-upalabbha 無所得 abhidhāna 施設」的機會接近於零。


這也呼應上次見面時我們所談的,依著「漢字」作字面上的文義解釋經文,這樣的作法已經不合時宜。對於「疑難字詞」、「疑難法義」,必須倚賴跨文本比較研究,才能恭敬地達到「願解如來真實義」的誓願。


===============


請參考:


阿含教義無『慾境當下即是涅槃』---對溫金柯〈《雜阿含經》辨義〉一文的辨義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9/blog-post_1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