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佛典校勘」的對話---法友飛鴻 65

pict 427
8/10/2012

親愛的掃葉人:
Google 查「死校」、「活校」,胡亂讀了這幾個網頁,順手摘要如下:
  •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2474953.html
    • 活校法即在無祖本或他本可據,或數本互異,無所適從之時,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這種方法最難,也最容易出錯誤。陳垣說:“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
    • 子夏提倡校書要“擇善而從”,不泥古,不迷信,對文本中的差錯應該有所發現和改正。他不愧是我國最早的善于運用“活校法”的典範 。
    • 清末葉德輝《藏書十約》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他說:「今試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據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幾字,鉤乙如其書;一點一畫,照錄而不改;雖有誤字,必存原文。顧千里廣圻,黃蕘圃丕烈所刻之書是也。活校者,以群書所引,改其誤字,補其闕文;又或錯舉他刻,擇善而從,別為叢書,版歸一式。盧抱經文弨,孫淵如星衍所刻之書是也。斯二者,非國朝校勘家刻書之秘傳,實兩漢經師解經之家法。」
  • 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uziqing/zzqs/061.htm
    • 聞先生能夠體會到古代語言的表現方式,他的校勘古書,有些地方膽大得嚇人,但卻得細心吟味所得;平心靜氣讀下去,不由人不信。校書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為知識和技術的一般進步,他的成就駸駸乎駕活校的高郵王氏父子而上之。
  •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eminar/books/book09.pdf
    • Cbeta 因為完全以《大正藏》為據,過去所必須克服的主要問題多為電腦技術層面,甚少涉及典籍文獻學上的問題。
    • 然而,從學術研究者的視角來觀照,筆者期待該單位能夠與佛典的學術研究者合作,逐步完成漢文電子佛典的重新校勘、施加新式標點等工作,提供學術界人士及廣大閱經群眾一種《大正藏》所缺的應用功能。
    • 《大正藏》採用的校勘記寫法是校勘學上所說的「死校」(只是一個術語,無須做價值判斷),亦即完全以某一個版本的文字為準,其他版本的文字差異於校勘記中列示。另有「活校」的表示法,校勘者經過判斷後,選定最適切的文字為正文,各本文字差異列於校勘記。
    • Cbeta 進一步的發展,可嘗試與《大正藏》或《卍續藏》脫鉤,發行經由專門學者校訂過的版本。其次,施加新式標點也是佛典現代化的重要工作,由專精某部典籍的學者進行標點,能提供研讀上的極大便利。
    • 當然,重新校訂與標點,所需的資源更形龐大,所耗時間也更長,尤其需要眾多專門的佛典研究者的投入,卻是古來藏經內容形式的一大革新。這需要電腦專技人才與佛典研究者的通力合作,初期可選出部份重要的漢文佛典,一部一部地校訂、標點,一部一部地出版。長久努力以後,台灣可為全世界的漢文佛典研讀者提供一套至為精良的、勝過《大正藏》與《卍續藏》的現代化電子佛典。
  • http://122.11.55.148/gate/big5/www.dfzb.suzhou.gov.cn/zsbl/1771027.htm
    • 葉德輝所評顧千里為「死校」者,這樣的評論似乎欠妥,也有些不公。顧千里在古書的校勘上,採取考其異,證其同,旁綜四部,雜涉九流,追根溯源,借彼訂此,用的不正是活校法嗎?
    • 以筆者愚見,顧千里則是合死校活校為一,乃校勘學第三派系矣。持此觀點的人,不只筆者孤寡之見,於吾之先,文獻學家王欣夫便是一個。他説:「葉氏(德輝)列顧廣圻於死校,只可指刻書而言,他的所作考證是用活校法,實際上他是合死校活校為一,在校勘學上的成就為最大。」
  • http://www.cp.com.cn/scrp/bookc2.cfm?sCid=ywls07&sModule=%B0%D9%F1%C4%B1%BE%B6%FE%CA%AE%CB%C4%CA%B7%D0%A3%BF%B1%BC%C7
    • 先生校史,不獨定異文是非,且援據眾本,擇善而從,融死校活校於一爐
    • 毎校一史,先生必廣羅眾本,隨手記其異文,彙為校記,然後比勘異同,拔取殊尤
  • http://jinjingminzhizi.blog.hexun.com.tw/31859627_d.html
    • 「死校」是機械校法,「以此本校彼本」,「一點一畫,照錄而不改」。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死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為此法容易發現錯漏,又可找到改錯補漏的直接依據。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校者不摻己見,不負責任,往往導致以訛傳訛。
    • 「正底本」必須「死校」;「斷是非」則必須「活校」。「正底本」與「斷是非」相結合,「死校」與「活校」相結合,才是校讎學的真經。
假如,既有記錄版本異同(校勘註記)(死校),又有做出正誤判斷(活校),那麼改底本原文是否恰當?——這是我的疑問。
高麗藏再雕時,守其法師「用《開寶藏》、《契丹藏》及高麗初雕本藏經互相對校勘正,此後將其結果整理成《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30卷」。我想,若非如此大刀闊斧,何能造就「現存最為精審的大藏經」之稱譽。
Maha 8/10/2012
pict 423
Dear Maha,
    來文已收到,待我把手邊文稿告一段落,再詳細校閱一遍。這裡先和你交換一些有關校勘與標點的基本原則。
基本上,校勘可以不作標點,標點卻一定得先作校勘。校勘時,要選定一本「底本」和兩、三本校本,所有與「底本」不同的字句(不管是「底本」對還是錯),都只能擺在「校勘註記」,也就是說,只能「如實」呈現「底本」而不能增刪「底本」。
「標點」被視為「校勘學」的一部分,其原則是,只能加標點符號,改變「原版」句讀,但是不能增刪「底本」字句。
對「底本」字句進行增刪或附上「增刪的建議」,已是作校勘的工作(Textual criticism)。

                      掃葉人 8/10/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