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陸揚:介紹印度佛教史的入門書

pict 77

引自《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57595/?type=rec#sep

來自: 淨慈(且隨雲水伴明月 但求行處不生塵) 2009-01-05 07:52:30

===================

2013-04-09 08:26:12 michael

我其實覺得這個書單漏掉了很多好書,如果說入門,那就真只能入門了吧。

2013-04-09 22:34:11 歸依法

Dutt, Nalinaksh, (1978), Buddhist Sects in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Delhi, India.

Varma, Vishwanath Prasad, (1971), Early Buddhism and its Origins,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New Delhi, India.

這兩本如何?

2013-04-10 10:24:19 michael

前一本是經典,只是略顯過時了,但還是本好書。

後一本更老,但相當重要,是部巨著,對漢語世界所缺少的研究而言,此書中起碼就有早期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關系(這部分占有一百頁之巨)。以及此書的後半部,即初期佛教的社會學研究。此書還有個附加研究,主要是佛教思想的,我興趣不大,只是走馬觀花地翻了翻。但整本書,我覺得是非常有料的。

2013-04-10 11:27:33 歸依法

天收到《正觀雜誌》64期 (2013.3.25),三篇論文中有一篇是台灣政治大學黃柏棋教授的〈梵語成為印度佛教經典語言之探討〉,主要是從梵語的「文化霸權」來探討,另外用耆那教作對照組來研究。但是誠如黃柏棋教授所言,這是一個大題目,也是個嚴肅的文化史、佛教史的題目,黃柏棋教授用簡短的17頁,如扣除引文和註腳,其實容納不了多少他自己的推論與見解。

見面再把此文交給你閱讀了。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4/michael-ji.html

2013-04-10 11:45:36 michael

好的,先行謝過。呵呵,我如果順利,我周六午夜到高雄,周日我們見。另,我也拿到《法鼓》第十一期了,三篇文章,除了無著比丘和Dhammadinnā的,還有一篇是我同事的。

===================

〈介紹印度佛教史的入門書〉 ---作者:陸揚

有幾位朋友對印度佛教史感興趣,問我能不能推薦幾本好的入門書。我當然願意貢獻些有限的經驗,但這卻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固然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這個領域的學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具體典籍和問題的研究上面,願意寫或能寫出全面而精深的印度佛教史導論的人非常少,而能被採用來作為一般知識人入門的通論性著作就更是寥寥無己,這也許就是太史文常對我說的「維摩詰現象」吧。以西方為例,最受重視的印度佛教史自然是比利時的 Étienne Lamotte 寫的那一部(有法文原版和由作者審定的英文翻譯),但那是給專家讀的高深作品,不是入門讀物,而且 Lamotte 的書也只涵蓋了印度佛教前期的發展。(順便說一句,哈佛的圖書館有此書英文版兩巨冊,均報遺失!人心不古!) 英文中倒是有幾種可以作為入門讀物的印度佛教史著作,牛津的 Richard Gombrich 和哥廷根的 Heinz Bechert 合編的 The World of Buddhism ( 《佛教的世界》,也有德文本 Die Welt des Buddhismus)到目前為止還是最好的入門書。該書是為非專業讀者撰寫的,但看看撰寫者的名字就知道裡面的章節都是些甚麼人物寫的,比如 Lamotte 寫早期佛教,Oskar von Hinüber 寫中亞,Michael Carrithers 寫錫蘭,Zürcher (許理和) 寫中國,雖然不能說自兩槐夾井以來還沒有這麼好的入門書,但至少非尋常帶著這類標題的書可比。這書的副標題是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in society and culture (社會和文化中的佛教僧尼),所以談的主要是信仰如何在實踐中變化和信仰集團的形成,而不是只談義理。

除了這一種之外,早就有中文翻譯的 A.K. Warder 的 Indian Buddhism(渥德爾《印度佛教史》)也時而被用來做基本讀物。渥德爾是不錯的學者,他的書觀點大體比較平允,敘述也大體可靠,雖是一本講「史」的著作,但義理的方面也涉獵不少。但這書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點難度,主要是那本書對印度文化歷史背景的交代過於簡略,內容編排上也不太平均,有些該講的沒有講,有些該淺的地方又有點深,對佛教發展的整體觀現在看不僅不平均,也有點舊了。另一種是 David L. Snellgrove 的 Indo-Tibetan Buddhism。這個書其實主要是探討藏傳佛教特別是藏傳密宗的特點,印度部分只是帶過而已,為的主要是說明密宗和其他佛教理論和實踐一樣,在印度就已經屬於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Snellgrove 對印藏佛教的理解很不錯,有些透辟的觀點, 對佛教的寺院主義傳統也有較多關注,這顯然和他是藏傳佛教專家有關。

學習印度佛教史自然不能不瞭解偉大的釋迦牟尼的生平和思想,和印度佛教史的情形不同,寫佛傳的很多,好的也不少,所以我這裡就只建議兩本比較近出的著作,都適合懂英文的一般知識人念,一本是 Michael Carrithers 的 The Buddha(1983)。這是牛津出的《往昔哲人系列》(Past Master)的一種。這書才一百頁,但卻在主要採用巴利文資料的基礎上,將佛陀的思想的起源和意義闡述得很清楚。當然 Carrithers 在書的短前言裡宣稱佛陀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思想家,這一點也是我欣賞這本書的重要原因。另一本有關佛陀的書是 John Strong 寫的 The Buddha: A Short Biography (佛陀簡傳)。這本書是 2001 年出的。說是簡傳,其實內容挺詳細的,而且材料也用的比較廣和謹嚴。Strong 並不像以往的傳記那樣,完全依賴巴利文或梵文資料,而是兼收並蓄,不僅探討佛的生平,也時時討論他的傳記資料的形成和特性,所以可以說是對以往研究的一個總結。書後還附有各種相關的資料介紹和閱讀書目建議,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當然這本傳記因為內容比較多,可能不是初學者能立刻把握的。

近年來西方尤其是美英系統對西方佛教史研究有很多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在維多利亞殖民時代所形成的印度宗教觀,特別是佛教觀的批判,比如將早期佛教看成是一個理性的信仰,而禮儀和偶像崇拜等宗教特性都是後來出現的,研究中重視文獻而不重物質證據等等。近年出版的一些入門書就比較自覺地避免這種傾向。其中我覺得 Donald Lopez 的 The Story of Buddhism:A Concise Guide to its History and Teachings 最適合一般讀者. Lopez 是藏傳佛教的專家,對佛教的義理有很不錯的把握,同時立場上又深具批判性,反對將不同類型的佛教分成等級,比如印度是宗,而中土西藏都是支流的傳統偏見。他關懷西藏傳統文化,但又批判西方將佛教和西藏文化理想化和東方主義化。也許同樣因為他的專業領域在藏傳佛教,所以也很重視宗教實踐的層面。他的書嚴格來說不是一部通史,更不是專門討論印度佛教的,而是將佛教作為一個活的整體,挑出其中幾個重要的層面加以敘述,諸如宇宙觀,佛,法,僧,在家信仰,覺悟等等。但具體討論還是提供比較系統的歷史解釋,對主要的概念探討比較詳細。同時因為作者在美國任教,又是美國佛教研究轉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比較能吸取美國佛教研究的一些新成果。這本書的文字淺近,但卻流暢,用詞也比較精確,比較符合當代宗教學的要求。如果能將這本書中的相關部分與 The World of Buddhism 相比照,大致可看出過去二十年來西方佛教研究的觀點的變化。

除英文著作以外,德文中有部特別好的著作,那就是 Erich Frauwallner 的 Di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佛教哲學》),這是迄今西文中有關印度佛教哲學的最好的入門書,能將嚴格的文獻學和細膩的思想分析結合在一起,其實,與其說這是一本佛教哲學的導論,不如說是佛教哲學文獻的導讀。 Frauwallner 將佛教哲學中的一些重要部派和人物選出來,先對其哲學加以簡要的概括,比如有部,龍樹,世親,清辨,月稱,陳那等等,然後從原始文獻中挑選有代表性的相關章節,譯成德文並加精煉的評語。這有點像陳榮捷的中國哲學資料集,只是規模要小一些。但 Frauwallner 的這些引論和評語往往非常精闢。他的譯文也非常重要,因為很大程度上確定了許多重要佛教哲學術語的德文翻譯。而我們知道德國的哲學是個甚麼樣的水平,所以對佛教哲學名詞的翻譯,也影響到我們對這些佛學名詞的現代哲學意義上的理解。當然這部是五十年代出版的,當時以 Frauwallner 為代表的研究佛教知識論的學派才剛開始,所以有些後來成為很重要的研究對象就沒有包括在內,比如法稱和寂護,這讓人覺得有點遺憾。這部書也從未被譯成其他文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影響。

現在再來看看中文的讀物。迄今為止中國人自己寫的印度佛教史,質量最高的是呂澂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這雖是給有佛學基礎的人講的稿子,但非專業的人也完全可以讀。呂先生真是把佛藏讀透了,又廣泛注意他那個時代世界的佛教研究成果。這部書裡面有許多呂先生自己的心得,很是精微,真是不得了。而且他老先生不像很多吾國的「佛學家」,開口閉口用的都是漢譯佛典裡的術語,而是能用清楚的現代語句來加以闡述,從裡面可以看出他思想的嚴謹和通透(到底是學過美學和經濟學的人)。但也因為呂書是講稿,所以是有重點的,不是面面俱到,而且基本都在講義理的發展,對印度佛教文化的總體討論很少,所以還不是印度佛教的通論。而且呂先生繼承了傳統佛學中去偽存真的傳統,相信佛教中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分,有真有假,學重於行,這從現在的眼光看,當然不太能讓我們看到佛教是個不斷發展的豐富有機體。呂先生還編過其他一些佛教入門書,雖然都很有年頭了,但都還很有用。我記得以前剛入大學時,找了呂先生編譯的《佛教研究法》和《佛典泛論》從頭到尾抄了一遍,發現一下子就有了入門的感覺。這兩部書其實是取材自日本學者深浦正文的著作。台灣的佛教學者藍吉富曾嘆息呂先生和日本的宇井伯壽旗鼓相當,但境遇卻完全不同,造成日後中日佛學水平的懸殊,這個評價是恰當的。

在台灣的佛教研究界,印順法師有關印度佛教的通論性著作影響很大,常被臺灣的佛教研究者當權威作品來引用。原因不光是因為印順學識淵博,也和他在台灣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有關。比如慈濟就是印順的徒弟,對他執弟子禮甚嚴,重大的活動都要將印順法師迎出來。但有趣的是慈濟走的完全不是印順學問僧的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我覺得印順法師的著作作為入門書很不合適,原因是印順完全以佛教信仰者的立場來研究佛教史的發展,盡量調和種種佛教觀念和系統的內在衝突,採用的也是一種文獻內部的解讀法,並不願借助於任何外緣的研究方法,而且即使是對文獻的採用,也有明顯的選擇和限制。當然印順的著作也有精辟獨到的觀點,但不適合作為非信仰者做初學之用也是明顯的。

雖然中文世界的學者所撰寫的有關印度佛教史的好的入門著作很少,但我們卻可以在中文裡找到一本最為完備的印度佛教史,那就是三年前在台灣出版的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的中譯本,譯者是留日的台灣佛教學者的莊崑木,出版機構是以宗教和文學書為主的商周出版社。這是商周對中文讀書世界和宗教研究的一大貢獻(當然這個出版社也出過非常不像話的「學術」書,比如古正美的作品)。平川彰的重要性是很難用幾句話來概括的,簡要說來他是繼宇井伯壽以來日本的佛教研究界裡眼光最周全,學識最全面的學者,尤其在印度佛教的研究方面,是一代碩學。在日本的印度佛教領域內,中村元的地位和平川相當,但中村的學識博而不精,做的大都是綜合性工作,以擔任主編為樂。平川則在印佛研的各大領域內都有突破性貢獻。所以全世界都沒有比他更合適寫通史性的著作了。我讀平川的著作,每次都有收獲。日本的佛教研究從大正以來就一直讓西方敬畏,這種情況到今天依然如此。其中的關鍵是西方學者能掌握的文獻資料日本學者也都能掌握,而日本學者對中文佛教資料的掌握則遠非西人能及,這也正是平川的著作所顯示的特點。

日本佛教學長期以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研究佛教的人不太管佛教以外的問題和研究,他們常把佛教研究看作是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系統,比如日本的中國佛教研究就有這個問題。但日本的印度佛教研究這樣的問題較少。從這門學科在日本開始成長以來,就注重對印度文化的瞭解,這是高楠順次郎等人開的好風氣。而這種周全的關注也體現在平川老先生的學術上。他的這本佛教史除了對佛教的思想有詳盡而透辟的介紹,對佛教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實踐的方方面面都涵蓋了,甚至連重要石窟的開鑿背景也都有介紹,所以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史,而不只是佛教思想史。和 Lamotte 的佛教史相比,這本書很明顯是將一般知識人作為寫作對象的,當然我們必須瞭解日本的一般讀書人的平均知識水平要遠比中國或西方的一般知識人高(至少在平川寫這部書的七十年代是這樣,現在可能大家都在看漫畫了)。所以這部書不是一部可以輕而易舉念完的書,而是要化時間和精力去念的書。但由於此書的結構和敘述都帶有通論的詳細和清晰,所以只要肯花時間去讀,是一定能掌握其中內容的。這部書也是進入佛教專業的人應該常常參考的入門書。我最早讀到這部書是在1988年,那是一位日本朋友寄給我的。兩小冊精裝,實在是寶庫,尤其是裡面對晚期大乘和秘密佛教的全面系統的介紹,是在其它文字的通論裡找不到的。可惜後來我離開歐洲時,這套書被一位韓國朋友不告而拿走。所以去年在台北見到中譯時非常興奮。

平川印佛史中的觀點很多都是基於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即使是引他人的著作也都引精粹的著作,而且各種文字都有,這也使得這部書遠非一般通史著作可比。平川在學術界最有影響的觀點之一就是大乘信仰起源於佛塔崇拜說,這個觀點在近二十年受到了來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學者的反駁。而反駁最有力的是美國的 Gregory Schopen。Schopen 是絕頂聰明的學者,在印度佛教史尤其是佛教寺院和社會關係的研究中造成了一種革命,這種革命影響到佛教史尤其是大乘佛教史研究的許多方面。Schopen 的著作大都以英文發表,而且都以專技性很強的論文形式發表,他迄今沒有在西方出版過闡述他觀點的通論性著作,所以要瞭解他的整體觀點並不容易。但有意思的是他幾年前在日本大谷大學做的一系列講座的講稿卻在日本被翻譯出版了,即 グレゴリー ショペン著,小谷信千代譯的《大乗仏教興起時代 インドの僧院生活》(大乘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僧院生活)。這部書篇幅也不算大,但卻勝義批紛,是有關大乘興起時代的佛教的最佳導論。如果能念日文的話,這是任何研究佛教的人都不應錯過的。當然 Schopen 對平川的一些批判也受到了日本佛學界一位學者的有力反擊,這和這裡的主題無關,就不多涉及了。

現在我要來談談此書的中譯。我的日文能力有限,手頭又一時沒有日文原著(哈佛圖書館沒有此書),所以沒資格來評頭論足,只能就譯文本身談談看法。莊先生的佛教學學養看得出來非常好,翻譯的工作又做得認真,所以中文讀起來總的感覺很精確通順。但如果一定要苛刻地提點意見的話,那麼我覺得有些涉及到佛教義理的段落,會讓不熟悉佛教術語的人產生理解上的困難,這主要是因為中文寫作佛教研究的學術習慣所引起的。用中文來翻譯包括日語在內的外文的佛教研究,常常要遷就中國佛教中已有的術語和表述,這從學術上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卻會產生一層隔膜,比如平川用現代日文翻譯出來的佛典裡的語句,到了中文裡就不得不還原成古代漢譯佛典裡的原文,但涉及到義理的那些古代漢譯佛典語句往往並不好懂,讀者如果沒有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會有理解上的困難。這當然不是譯者的問題,而似乎是中國佛教悠久而豐富的傳統在現代所造成的學術包袱,我也不知道如何妥善解決,只能先提出來引起注意。這和用西文介紹佛教義理相比就更明顯。平川彰的這部通史也有英文的翻譯,譯者是現在弗吉尼亞大學任教的日本佛教研究專家 Paul Groner 教授。Groner 是學養和為人都非常好的學者,又受教於平川。他的英文翻譯讀起來很流暢,尤其是講義理的部分,會比莊譯易懂。當然 Groner 只出了平川書的上部,有關後期大乘和秘密佛教部分還沒有出來,這部分在義理的講述上是最複雜的。另外 Groner 的譯本其實不是完整的,而是改編過的,去掉了原著中不少段落和資料性的細節,所以英文標題裡說是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roner。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原因是日文的學術寫作和西文的習慣不同,如果全部照譯成英文,會變得不堪卒讀。這在中文的翻譯中就比較不成問題。所以莊崑木的譯本是真正的全譯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又是非常值得我們慶幸的。中譯本有兩篇推介,分別是台灣的藍吉富教授和惠敏法師寫的。這兩位都是很有學養的佛教學者,不過我覺得這兩篇推介寫得一般,沒有將此著的一些學術意義勾勒出來,而都只談印順和平川對印度佛教的分期的異同。

當然商周出的這個譯本還有一個問題。書封面的上方,在大標題的正中,插入一個圖案,裡面是一雙近於合十的手。設計者顯然以為這可以表示佛徒的合掌,但有西洋美術常識的人應該一看就知道這是德國畫家丟勒的著名素描〈祈禱者之手〉。

佛教藝術中合掌的圖像哪裡不好找,卻要用這樣一幅標記明顯的基督教禮敬像來裝楨一部佛教史的封面,這樣水平的設計者讓我說甚麼好呢?我只能說下面這種刑法就是為這樣的人設計的。

對於初入門的中文世界的讀者,在閱讀平川彰或其他有關印度佛教的研究著作時,如果需要了解佛教術語的中文解釋的話,那麼不妨去查閱吳汝均編的《佛教思想大辭典》(大陸版的名稱是《佛教大辭典》),這是目前中文世界裡對佛教義理概念解釋最簡潔可靠的一種辭典。當然台灣的《佛光大辭典》也可以利用。日文的辭書既多且好,以後有機會再作介紹。如果能讀英文的話,那麼四年前美國的 Robert Buswell 主編出版了三大冊的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是西方目前最新的佛教大辭典,有近五百個條目,很多條目都是小型論文,比較能反映目前西方佛教研究某些特點的新百科。當然這部書的價格太貴了,在網上訂也要三百美元。但此書有一份完整的光碟,很好用,我用的就是別人贈送的光碟。

上面只是一時想到,很粗略地介紹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入門書(其實很多也是給專家念的),為的是給有興趣但又沒有背景的讀者提供些途徑,至於有沒有幫助,我是沒把握的,因為無論如何,學習印度佛教是要耐性的,但收獲一定會是很可觀的。我的想法是學習佛教史寧可慢慢來,也不要從一開始就把概念和方法搞亂了。其實佛教史一點都不難學,應比道教史好學些。當然我上面舉的這些著作,如果都要讀,也起碼要通英日兩種外語。在這些著作好的中譯沒出現之前,這是沒辦法的事。好在平川彰的佛教史有這麼完整的漢譯,使得中文的讀者有了很堅實的基礎。當然這部書目前沒有大陸版。而我對何時能出大陸版並不樂觀。但我知道季羡林先生一向對平川彰非常推崇。我聽說目前有個季羡林研究所,聽名字好像很在乎學術研究,那麼不妨以季先生的名義說項一下,讓莊譯的平川的印佛史也能和大陸的讀者見面,我相信這一定會讓季先生很高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