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法句經》:逝心與息心

PICT0097

佛光山出版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89」(1997年出版),由中國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釋譯的,《法句經》,在 228頁抄錄〈沙門品〉第25頌:「截流自忖,折心卻欲;人不割欲,一意猶走。」 (25)

吳根友釋譯的《法句經》,此一偈頌翻譯作「截斷欲流自思忖,守心退卻貪染欲;割棄欲望若不盡,一意猶墮地獄中。」(224-225頁)

吳教授顯然是將「折心」翻譯作「守心」。

在 228頁抄錄〈沙門品〉第31頌:「息心非剔,慢訑無戒,捨貪思道,乃應息心。」

吳教授此一偈頌翻譯作「止息心(念)並非表面剃去頭髮,怠慢鬆弛便無戒德;捨棄貪欲思念惟『道』,這樣便符合止息心念的要求。」

230頁註21解釋「息心非剔」為「即『息心非剔除心』之省稱」。

其實《法句經》卷2〈34 沙門品〉第25頌是

《法句經》卷2〈34 沙門品〉:「截流自[18]恃,[19]逝心却欲,[20]仁不[21]割欲,一意猶走。」(CBETA, T04, no. 210, p. 572, b8-9)
[18]恃=忖【宋】【元】【明】。[19]逝=折【明】,=近【聖】*。[20]仁=人【明】。[21]割=害【宋】【元】【聖】【麗-CB】。

吳教授所謂的「折心」,在《趙城金藏》、《大正藏》、《思溪藏》、《普寧藏》是作「逝心」。

《出三藏記集》卷4:「優填王照逝心女經」(CBETA, T55, no. 2145, p. 33, c28)

《佛般泥洹經》卷1:「國有賢公,名曰雨舍,雨舍公者,逝心種也」(CBETA, T01, no. 5, p. 160, b12-13)
「逝心」即是「婆羅門」的古譯。

《增壹阿含經》卷47〈49 放牛品〉:「沙門名息心」(CBETA, T02, no. 125, p. 802, a29)

《翻梵語》卷2:「沙門(應云『沙聞那』,譯曰『息心』。」(CBETA, T54, no. 2130, p. 993, b7)

「逝心」即是「婆羅門」的古譯。

只要閱讀此兩首偈頌在巴利《法句經》的對應偈頌,就可明白吳教授的翻譯問題何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