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法句經》:眾行非身

P1140653

P1140652

《法句經》卷2〈28 道行品〉21頌:

「眾行非身,是為慧見, 疲厭世苦,從是道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2-23)

佛光山出版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89」(1997年出版),由中國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釋譯的,《法句經》,在182頁的解釋為:

「知道庸眾所為皆是於身有害,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

吳根友教授還特別解釋「眾行非身」(187頁,註18):「依上文應為『知眾行非身』;非身,否定自我。眾行不遵佛法於身有害,而眾人不知,故曰『眾行非身』。」

==================

其實,版主是含著眼淚打完這幾行字。

版主不清楚是否「庸眾所為皆是於身有害」,但是版主確實知道這樣子詮釋《法句經》對學習的人有害。

這首偈頌就是:

《出曜經》卷13〈13 道品〉:「一切行無我, 如慧之所見,
若能覺此苦, 行道淨其迹。」(CBETA, T04, no. 212, p. 682, c29-p. 683, a1)

《法集要頌經》卷2〈12 正道品〉:「一切法無我, 如慧之所見,
若能覺此苦, 行道淨其迹。」(CBETA, T04, no. 213, p. 783, b3-4)

巴利《法句經》279頌

sabbe dhammā anatt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當以智慧觀察,(即見)諸法無我;

於是轉離眾苦,這是清淨之道。

《法句經》第四句「從是道除」的「除」字,是「visuddhiyā」的對譯,在《出曜經》《法集要頌經》都譯作「淨」,所以此處「除」字應該是「清淨」,而非「除去」,巴利「visuddhiyā」此字也沒有「除去」的字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