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蔡奇林(2008)《巴利學引論》

k119

遲遲未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是,裡面的文章大都在《正觀雜誌》或「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閱讀過了,書架上也還有這些期刊、論文集,翻檢還算方便。

這星期在台北市誠品書局看到了它,或許方便徵引,買了下來又仔細閱讀一遍,蔡老師的註解作得詳盡,讀起來還是逸趣橫生,津津有味。讀者既能宏觀鳥瞰式地知道巴利語、巴利文獻引人入勝的趣味,也讓學子能知道那些巴利文獻還未閱讀,緩急先後如何安排。

當然,書中有些文章是談2001年的狀況,佛教文獻學日新月異,非常期望蔡奇林老師能再編寫或翻譯這類文章。

全書最弱的一篇是〈11 生命的洞見--於五蘊「七處善巧」〉,只是用白話敘述一遍經義,與大專佛學社讀書會的講稿相當,蔡老師其實不用勉強收入此篇舊作,依版主看來,此篇的內容與本書的副標題「早期印度佛典語言與佛教文獻之研究」並未完全相扣,不知蔡老師以為如何?書中140頁,提到「筆者曾在一些地方談過,(PTS版巴利文本)斷句錯誤,不僅會造成義理的誤解,同時也可能造成修行法門的歧出」,頁底註20引介讀者參考〈文本的異讀與法門的轉變--從安那般那念的二個疑難句談起〉,實際上,此篇是未發表的講稿,讀者要參考也無從參考起,所以此註對讀者的幫助不大,與其如此,不如將此篇講稿收入本書。

不過,本書此處所談的 PTS版巴利文本各種分段、斷句及標點問題,應儘速訂正,以避免誤讀、閱讀障礙或困惑等等問題。此一敘述也適用於 CBETA,例如

《法集要頌經》卷3〈25 善友品〉:「

不親惡知識, 不與非法會,
親近善知識, 恒與正法會。


行路念防慮, 持戒多聞人,
思慮無量境, 聞彼善言教,
各各知差別。

近惡自陷溺,
習善致名稱, 妙者恒自妙。


此由身真正。

善者終以善,
斯由親近善, 智慧為最上,
持戒永寂滅。」(CBETA, T04, no. 213, p. 789, c29-p. 790, a8)

將偈頌標點成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甚至是單獨一句(?),這樣子下標點符號,對讀者既無幫助,恐是僅增加困擾。

本書第六章〈《漢譯南傳大藏經》譯文問題舉示〉,所舉的巴利經文指標頁次,未標經號。這樣對讀者並不方便。舉例來說,當讀到173頁第四行的例3.6時,如果讀者想知道古譯的譯文時,他必需翻閱《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次去尋找經號,再由「對照目錄」去翻閱對應的《雜阿含1148經》與《別譯雜阿含71經》,或者,他要經由PTS頁次尋找經號,再經由「對照目錄」找出對應漢譯。對我而言,作者如果也標出經號,會方便得多。

==============

[32頁]K. R. Norman 〈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

我們很懷疑,許多從事上座部佛教相關著述的人,以及根據此種校訂本從事翻譯或研究的人,是否了解到這種事實。而即使對這種缺陷有所了解的人,也未能對它做出任何改善---或者因為時間不足,或者是對巴利語的掌握還不到足以訂正錯誤的地步。我們有理由這樣問:那些巴利典籍中可能存在的錯誤是否確實關係重大?還有,它們是否會給佛教許多根本而重要的內容帶來誤解?

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我不知道。

============

這段話讓我想起小時候第一次見到滿滿兩個書櫥的《大正藏》時,我跟法師問:「我能翻翻看嗎?」法師拿了一本讓我在就近的書桌翻閱,法師說:「這些都是佛陀金口所說的法語,沒有任何錯誤,連一個字也不能更改。」

如今,我以知道《大正藏》當年校訂草率而匆促,句讀不當,字句偶有訛誤。即使校對完全無誤,篇章有待釐正、字句有待詮釋、內容有待斟酌的地方不在少數。

對巴利文獻和巴利佛教的崇拜,就像將《大正藏》視為完美無瑕一樣,既無必要,也離事實真相有一段距離。

===========

蔡奇林老師在〈自序〉(三)問了兩個有趣的問題。

「在結集本書的同時,自己如此反思:在這些文章當中,對於這一學科領域,是否要傳達什麼樣的看法?又試圖回答什麼樣的疑問?」

1. 關於巴利文獻在佛教的地位和價值。

2. 關於「巴利語」在佛教的地位和價值。

3. 關於「巴利學」這個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4. 關於國內「巴利學」領域當前的任務和挑戰。

版主以為,華語世界在「巴利學」與「佛教文獻學」已經遙遙落後、望塵莫及,唯一可以在世界舞台貢獻心力得到成果的,可能是漢魏、西晉的古譯經典,如何藉助漢語文化的優勢,整合梵、巴、藏、回鶻、吐火羅、其他犍陀羅、中亞語言,得到新的學術成果,是當前的急務之一。另一方面,對巴利文獻的解讀、翻譯、詮釋、研究,仍然步履蹣跚,看來,有心閱讀此類法義的人只能靠英文書籍了,在版主有生之年大概讀不到漢語譯介了。

==============================

[54頁]頁底註38:  對菩提比丘(2000)《相應部新譯》的註解

隨著巴利語言學、文獻學、教義學的進展,舊譯不只文體過時,更重要的是不能反映今天的研究成果。因此早在 1980 年代初期, Bhikkhu Khantipālo 便請求 Bodhi 從事新譯:之後在 1985年, Richard Gombrich (PTS 現任會長)又鼓勵 Bodhi 擔負此一工作,以便新成果可以取代 PTS 早年的譯本。於是Bodhi 在前述《中部》翻譯改訂編輯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於 1989 年夏著手進行,經歷了十數寒暑,終於譯就

版主已經接到智慧出版社的通知,菩提比丘的《增支部新譯》將於 2012年九月寄出。就論文數量而言,巴利《增支部》的經典比較研究比較少,此一新書可以減省讀者閱讀巴利《增支部註》與《增支部疏》的負擔。

版主以為, Maurice Walshe 在譯文、譯註方面都不盡理想,此書有待更新的譯本。

===========

蔡奇林(2008)《巴利學引論》

巴利學是一門以巴利語、巴利文獻、和巴利佛教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由於在語言、文獻、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性,此一學科在西方及日本學界,百多年來即廣受重視。

本書即是以巴利學為中心的一部論文集,內容包括巨觀和微觀兩方面。巨觀方面主要有:巴利學發展狀況之回顧與展望、巴利語介紹、巴利文獻評介,以及《漢譯南傳大藏經》之評析等,提供了認識此一學科的相關基礎知識。微觀方面主要是:語言研究和文本校勘。通過實務的案例研究,具體顯示巴利語本及漢譯本的種種問題,以及解決此等問題的實際操作方法和程序。此外,本書也提出了一個兼具典藏和教學、研究效能的「多語多本平行語料庫」的構想,以便提升巴利學研究的精審度,並開發種種新的研究可能。

===============

目錄

〈上篇:巴利語與巴利文獻評介〉

1. 略談巴利語

2. 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  K. R. Normam (1994)

3. 巴利學研究紀要:1995-2001  

4. 網海一滴:網路上的巴利教學與研究資源舉隅

5. 巴利數位文獻資源現況評述與未來展望--兼談「初期佛教聖典多語多本平行語料庫」的幾點構想

6. 《漢譯南傳大藏經》譯文問題舉示、評析--兼為巴利三藏的新譯催生

〈下篇:語言研究與文本校勘〉

7. 巴利語與異教語言 K. R. Norman

8. 「大名聲」與「離覆障」--兼談注釋家與文法家對巴利文獻的影響

9. 《雜阿含》「無我相經」勘正:「文獻學」 vs. 「教義學」的解決方案

10. 「六群比丘」、「六種苾蒭」與「十二眾青衣小道童兒」--論佛典中「數、(群/眾)、名」仿譯式及其對漢語的影響

〈附篇:教理及其他〉

11. 生命的洞見---於五蘊「七處善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