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繫---論《台灣語典》的「台語正字」

P1010003

在「台語研究」的領域,1913年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在「以羅馬字進行台語標音」上作了里程碑式的記錄,(台語標音應該是教會傳教士長年累積的成果,甘為霖應該是第一位搜集訂正成書的人),小川尚義在日本台灣總督府之下,1907年的《日臺大辭典》、1931年的《台日大辭典》立下以日文標音、詞例搜集豐富的碩大成果,嚴格來說,甘為霖的著作充其量只是一個外國人的私人台語學習手冊,不能算是「字典」,只有小川尚義的兩本著作算得上是「鉅作」,只可惜,國民政府治台以來,積極鉗制日文與台語,所以台人在此兩書投注的心力十分有限。

與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小川尚義《日臺大辭典》、《台日大辭典》相比較,1963年出版的連雅堂《台灣語典》在「台語標音」是不及格的,連氏既沒有參考前賢的作品,也不知「準確標音」的「字典」編輯基本準則,所以其學術價值很低。在詞條搜集方面,他似乎不知道有前三本書存在,既未進行田野考察,也不閱讀他書的詞例,所以,僅能算是個人保存的札記。在命名上,取名《台灣語典》而不是《台語字典》,作者是不希望以「字典」的尺度去衡量它。

版主手上的《台灣語典》為1987年金楓出版社「經典叢書35」,龔鵬程掛名為總策畫;這本書含有《雅言》與《台灣語典》兩部分,前面有姚榮松的「導讀」。

從「台語正字」的角度來審核此書,也是頗令人失望的。作者在「詞例」的引用上,有時率意拈來,有時不著邊際,大部分情況是出於「想當然爾」。現代的「台語正字」,要求依據古詞書、古訓詁,得其「音」、「形」、「義」的契合,再判定此「字」台語讀作「此音」、台語「此音」寫作「此字」,甚至需標明「文讀」、「語讀」、「外來語」(來自何語,原意是什麼),其次,可以借用「形聲字」與「佛教譯典梵漢對音」來推斷讀音。

我在此舉「繫」字為例,《台灣語典》卷一,登錄了兩次繫字,一次在40頁10行,「繫」:「置也。《論語》:『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何晏註:『不如匏瓜繫滯一處也。』」實際上,讀者無從理解此處指台語那一音,又為何要寫成「繫」字。

另一在73頁2行,

「繫」:「約束也。謂對神而言質也,《易》:『拘繫之,乃維從之』。顧野王曰:『繫,亦約束之也』(版主按語:此處引古代詞書《玉篇》)。按臺語,『繫』與『禱』不同:禱僅祈求之心,繫有報酬之言。〔例〕繫佛、繫願。」

此處可以分作兩段討論:第一段是「繫」字台語怎麼讀,第二段是此處《台灣語典》台語「繫佛、繫願」怎麼寫。

《玉篇》與《說文》「繫」字標「古詣反」,這對一般讀者較難處理。

《一切經音義》卷3:「繫念(『俱詣反』)」(CBETA, T54, no. 2128, p. 325, a19)

《一切經音義》卷40:「詣世尊所(上『倪計反』」(CBETA, T54, no. 2128, p. 574, a11)

「繫」字的聲符是「古」,在注音符號是「ㄍ」,在「台語羅馬字標音(台羅)」是「k」。

我們看「擊」、「墼」都是「入聲字」,版主認為「繫」字也應該是「入聲字」,應有「kat」「kek」兩個讀音,就「綑綁」或「綑綁後高掛起來」的字義來說,應該讀作「kat」,「結」字可能原先是「繫」字的簡寫,才成為正體字。

至於台語「he7-put」、「he7-guan7」,「he7-guan7」應該寫作「下願」,意為立下誓願,如果願望達成,就必須「還願 henn5-guan7」。「he7-put」則是「向佛立下誓願」的簡稱。

《觀音經義疏記會本》卷3:「二求願下願滿。
求願觀音蒙此願滿。」(CBETA, X35, no. 645, p. 142, a20-21 // Z 1:55, p. 122, a17-18 // R55, p. 243, a17-18)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卷1:「又下願云:『師滅度後,我造論等…』」(CBETA, X46, no. 775, p. 113, c3-4 // Z 1:73, p. 84, b15-16 // R73, p. 167, b15-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