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乘涼

50008_normal_cf2d8

台語已經不再說「乘涼」,台灣人也很少在戶外乘涼了。

以前,六點吃過晚飯,家人會搬椅子到榕樹下乘涼,小孩子會吵著要阿公說故事,連鄰居的小孩也圍過來聽。

首先是電扇,打消了乘涼的念頭,到了家家有冷氣機,戶外到了「仲夏夜」悶得像「烘爐」似的,誰還要到戶外乘涼來著?晚上除了看電視,就是逛百貨公司!

乘涼就只剩下一句:「我忙進忙出,忙得團團轉,你卻坐在這裡納涼!」

但是「納涼」的台語已經很少人會講了。

我能找到的最早用語是《玉臺新詠》南朝(陳)詩人徐陵(507-583):

《內園逐涼》詩:

「昔有北山北,今余東海東;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狹徑長無跡,茅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勸梧桐。」

杜甫(712-770)

《陪諸貴公子丈八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宋 蘇軾 (1307-1101)《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

蜀江久不見滄浪,江上枯槎遠可將;去國尚能三犢載,汲泉何愛一夫忙。
崎嶇好事人應笑,冷淡為歡意自長;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宋末元初,周密(1232-1298)《武林舊事》卷三,〈禁中納涼〉:

「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

清 沈復(1763-1825)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納涼玩月 ,到處有之。」

「納涼」這語詞,至少用了1500 年,故鄉彰化「納涼」講作「la2-liang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