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偈頌與經文錯落不符---法友飛鴻 30

P1010334

掃葉人:

   我想請你注意梵文佛經中的修多羅與偈頌也有這個問題。即偈頌的語言形式非常古老,較為古層,而修多羅體的梵語則發展較新。而偈頌同樣作為詩歌體,其形式也具有相對保守性的特點,其發展與經文內容不同步,也是同樣的現象。

                                法友  2011.11.16  AM 11:17

=============================

法友:

同一部經之內,偈頌的用詞較為古老、較為古層,而長行較新的現象,可以用「祇夜 Geyya」的方式來詮釋。

在剛開始,釋迦牟尼的弟子在聽聞一經或幾十部經之後就到印度各地遊方弘法。有些經典基本型式只是「偈頌」。說法者在唱誦「偈頌」之後,就近取譬,解說偈頌的意涵。也就是「偈頌」是固定的,長行則是具變化的。

這樣的結構,我們可以看到例如:

《雜阿含566經》:「『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長者!此偈有何義?」(CBETA, T02, no. 99, p. 149, b8-10)

《雜阿含 1164經》:「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論:『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無有煩惱鏁,超出縫紩憂」。』」(CBETA, T02, no. 99, p. 310, b21-26)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Pārāyana Metteyyapañha,(Sn. V. 3. Tissametteyya Māṇavapucchā。Sn. verses 1041-1042.)。

雖然漢譯經文看不出用字「拼寫格式」的古老與否,但是仍然有些痕跡可尋。例如:

《雜阿含經》卷4:「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犁雜及金色, 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牸牛, 生犢姝好者, 丁壯力具足, 調善行捷疾,
……
若習善知識, 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 根生堅固力,

   所住之善趣,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槃, 大仙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CBETA, T02, no. 99, p. 26, a26-b16)

世尊似乎無須再說「大仙如是說」,很可能是「先偈頌、後長行解說」的型式。

例如:

《雜阿含246經》:「魔復說偈言:『
有石似段肉, 餓烏來欲食, 彼作軟美想, 欲以補飢虛,
竟不得其味, 折觜而騰虛, 我今猶如烏, 瞿曇如石生,
不入愧而去, 猶烏陵虛逝, 內心懷愁毒, 即彼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59, b1-7)

「內心懷愁毒,即彼沒不現」,應為故事述說者的描述,而不是魔所說的「偈頌」。

例如:

《雜阿含1091》卷39:「時魔說此偈已,世尊說偈答言:
『波旬放逸種, 以自事故來, 堅固具足士, 常住妙禪定。
晝夜勤精進, 不顧於性命, 見三有可畏, 斷除彼愛欲。
已摧伏魔軍, 瞿低般涅槃, 波旬心憂惱, 琵琶落於地。
內懷憂慼已, 即沒而不現。』」(CBETA, T02, no. 99, p. 286, a25-b3)

「已摧伏魔軍,瞿低般涅槃,波旬心憂惱,琵琶落於地。內懷憂慼已,即沒而不現」,應為故事述說者的描述,而不是世尊所說的「偈頌」。

例如:

《雜阿含1152經》:「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 正命以調伏, 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 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 三偈如前說。』」(CBETA, T02, no. 99, p. 307, b1-6)

「三偈如前說」,應為說偈者的描述,而不是世尊所說的「偈頌」。

應該還有許多首類似的偈頌,長行已經說出偈頌的內涵了,結果仍然把原偈頌中「敘述者的描敘」當作釋尊所說的偈頌,這可以當作「祇夜 Geyya」型式的痕跡。

                                   掃樹葉的    敬上  2011.11.17  PM 4: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