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米麩、麵茶和鼎糒

79

朋友讀《中阿含經》,把我充當字典,不僅問漢字,也問此字之可能巴利對應字。上週他問了一個「麨」字。

《中阿含204經,羅摩經》:「時,五比丘遙見我來,各相約勅而立制曰:『諸賢!當知此沙門瞿曇來,多欲多求,食妙飲食,好粳糧飯,及麨酥蜜,麻油塗體,今復來至,汝等但坐,慎莫起迎,亦莫作禮,豫留一座,莫請令坐。』」(CBETA, T01, no. 26, p. 777, c1-5)

《翻譯名義集》卷7:「怛鉢那(Tamana),此云『麨』。《通慧指歸》云:『謂將雜米麨碎蒸曝,毋論二種散麨,又將糖蜜持之。』或言糒(音備)與麨不同。《後堂》云:『糒是釜煮,連釜硬乾飯也。』《輔篇》云:『取乾飯麨三過磨篩作之,稱為糒也。』《孟子》曰:『舜糗飯茹菜。』『糗,去久反。乾飯屑也。』」(CBETA, T54, no. 2131, p. 1174, b12-17)

這個「麨」字,就是「炒麥」兩字創出來的新字,意思就是「炒『麥子』」。一般是將麥子曬乾後搗成碎粒或磨成粉,再去炒熟。小時後見過鄰居的店家炒過,她直接用麵粉加糖去炒熟。買回家後,半夜裡嘴饞,只要和著熱開水攪拌成糊,就是一碗香噴噴的「麵茶」,雖然名稱是「茶」,實際上是水加得很少的「糊」。

這樣的作法,如果是用「米」代替「麥」,就是「米麩」,如果將米麩拿去蒸,就是「糕」(與蘿蔔糕、芋頭糕不一樣,比較接近綠豆糕,但是作得更乾一點)。鄉下會將「米麩」和著熱開水攪拌成糊,這是嬰兒斷奶後常吃的主食,最後一次看到這一食物是阿公在餵孫子。

《後堂》云:『糒是釜煮,連釜硬乾飯也。』,「連」字和「黏」字相同,指「黏在鍋底的鍋巴」,小時候沒糖果吃,嫂子會在鍋巴灑上一些黃糖或紅糖,讓小孩子當零食吃。古時候為了行軍遠行,故意作成鍋巴似的乾飯,也叫「糒」。

《一切經音義》卷35:「食[麥*酋](尺沼反。《考聲》云:『熬米麥為粉。』衛宏:『或作麨,俗字也。』經中從米、從少,作『粆』,非也。《文字典》說:『從麥,酋聲也。』)。」(CBETA, T54, no. 2128, p. 539, b14)

《一切經音義》卷43:「歎波那食(或云:『怛鉢那』,譯云:『麨也』。)」(CBETA, T54, no. 2128, p. 596, c15)

《大正藏》標為「tamana」,待查。從譯音看似為「tanpana」或「tanprana」。

這些食物都是親自品嘗過,也親眼見過大人的製作過程,還有辦法認出字義來,下一代大概就接不上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