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漢字不是外來殖民地語言---回答 Anyun 的留言

p42

2011年5月30日下午7:43 Anyun 在本版留言: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28.html

以下為尊貴的本版版主的回應(這是個「不對等」的討論,身為版主,顯然我在本版的發言會占優勢,可能要委屈 Anyun 無法暢所欲言):
 
1. 本版貼出台文,本版不反對台文。
 
2. 除非 Anyun 與蔣為文教授反對使用「漢字」、「台語」、「客語」,而只使用原住民語言。否則,使用「漢字」、「台語」、「客語」的人,無權說「外來殖民地語言」。
 
3. 如同本版的貼文,將古老的漢語文學傳承下來的是「台語」、「客語」,我不認為有必要將「漢字」割讓給別的國家。
 
4. 台灣是個多元國家,曾經有「荷蘭」、「西班牙」、「明鄭」、「英國」、「清國」、「台灣民主國」、「日本」、「中華民國」的旗幟飄揚其上,並且以某種形式統治了其中的一部分土地。台灣應該強調所接納的「原住民」、「平埔」、「閩南」、「客家」、「跟隨國民黨移進台灣的族群」、「日本」、「荷蘭」、「明鄭」的影響,開放地接受「原住民」、「平埔」、「閩南」、「客家」、「新中國普通話」、「台文」、「古漢語」,公開而不排斥的「語言、語文」政策是我所樂見的。
 
5. 我不在意黃春明先生是或不是「台灣鄉土文學的大師」,我也從來沒見過黃春明先生或吳晟先生。不過,我還是認為使用「無恥」是不對的行為,你和蔣為文教授認為使用「無恥」是妥當的用語,在該不該用「無恥」這個議題,我們雙方沒有交集,可以不用再討論這一點。
 
6. 在 524 台文事件裡,我最想對黃春明先生、蔣為文教授雙方講的一句話是,雙方都是關心台灣的人,都是規畫台灣文化未來走向的人,可以平和地討論不同的方案,考慮對方提出的不同方向與看法,不需要在「不共戴天」的基礎上爭勝負、論輸贏。

=====================================

主觀點:

蔣為文教授投入台文教育、思考台灣文化,將個人有限而寶貴的學術生命投入這一艱難而蹣跚的文化運動,是我敬重的學者。

黃春明是1970年代的鄉土小說家,他對宜蘭的認同,對鄉土的摯愛,投入鄉土教育而頗有成果,他和彰化的詩人吳晟一樣,顯現這一代堅毅、不隨流俗的讀書人風骨。

兩個版主所景仰的人物發生了「不共戴天」的爭執,真教我遲疑,對於半真半假的報導,也讓我將信將疑。以下寫出版主個人對此事件的幾點想法:

1. 台文的路線應該靠論述與作品是否能贏得廣泛群眾的共識而定,這些爭論可以澄清一些歧見,但是對大的方向影響不大。

2. 這和中文電腦輸入法一樣(台文電腦輸入法也一樣),剛開始設計的時候,問題會層出不窮,用的人也很不習慣。總是設計的人不斷改進,用的人不斷熟練,終於成為一種通用的輸入法。台文可能還有改善的空間,使用的人也許還未能得心應手。所以,黃春明如果有說「不倫不類」,這樣的評論是不合適的。

3. 能否用另外一種方法解決歧議?如果不在現場舉牌抗議,而是邀請黃春明參加一場座談會,讓正反雙方把各自的觀點解析給大家聽?

4. 如果黃春明確實是態度偏頗抨擊台文寫作,固然是他的不當。但是舉牌說一位「成名小說家、為鄉土文化奮鬥的老先生」用殖民地的語言創作,是「無恥」,也是一句話罵遍台灣文人,似乎「責人太重、自省太輕」。不知道蔣教授是否願意聽進一言:「 Two wrongs can not make one right. 兩件『錯』湊合不出一個『對』來」,責人過重,也是不妥。當今各大學教授,文壇的詩、散文、小說、戲劇的作家,以你的標準,有誰能閃過這句「無恥」呢?你能數出十個人名嗎?這十個人名在台灣文學的歷史定位,與未被列入的人相比較,差異會是如何呢?你是否夠資格一次罵這麼多人呢?

5. 台文議題是一個創作與閱讀的問題,誰能定義一個易學易讀的方法,作出廣受討論的作品(小說、散文、新詩、戲劇、報紙、信函、教科書、公文),最後成為多數人書寫與閱讀的習慣,這才是王道。即使是今後十年大家都接受蔣為文教授的看法,九十年後台文也會消失(說得刺激一點,也就是,西元2100年,除了在研究所裡,台灣將沒有人寫台文、閱讀台文)。除非,蔣教授帶頭去創作,帶頭去閱讀。突然我心中浮出一個人影,吳濁流先生創立《台灣文藝》雜誌,他把珍貴的個人退休金與資財,不去存「十八趴」(呵呵呵,當時還沒有「十八趴」),而是去沿門扥缽,籌措資金設立「台灣文藝獎」。

希望我的意見不是對空謾罵、狗吠火車,而是帶來理性的思考和積極的作為。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1/today-o9.htm

殖民vs.書寫

◎ 廖瑞銘

台灣文學包括所有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族群,用自己的語言創作出來的文學,台語文學只是其中的一支。自古以來,台灣各族群用各種語言來創作文學,包括各原住民族與不同時代來台灣的移民,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口傳文學作品。其後,因為特殊的歷史關係,外來移民因為宗教、政治的緣故,帶進不同的書寫系統,依時間順序有最早荷蘭人帶進來的「新港文書」、漢人帶進來的漢字書寫系統、基督教傳教士帶進來的羅馬字書寫系統、日本人帶進來的日文書寫系統。其中,漢字與日文書寫系統進一步透過教育體制推行,變成台灣文學主要的書寫方式,連原住民語與台語、客語的口傳文學也都以這兩種語文記錄下來,而這兩種書寫正好是台灣被多重殖民的印記。

自從一九八○年代中期起,台灣社會掀起母語復振運動,台語文學者開始覺醒,一方面搶救母語,一方面鼓勵用母語創作,實踐所謂「口說台語、手寫台文」的理念,這樣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行動,一直是在民間、體制外進行,不但得不到主流知識界、官方體制的支持,還必須長期遭受冷嘲熱諷、排擠壓迫,我們未嘗有一絲文化霸權的想法與反擊的能力。所以,任何福佬沙文主義、文化霸權的指控,對我們都是不可承受之輕。

文學作家選擇哪種語文做他的創作語言,是個人的權利,理當受到尊重。不會寫台語,看不懂台語作品,像戰前用日文創作的前輩作家,以及戰後被迫要用華語創作的台灣作家,那是長期殖民語言政策壓迫的結果,我們一向都尊重;但是,像黃春明不但無視於我們的努力,卻繼續公開用一貫的無知對台語文學做無情的謾罵,任誰也無法忍受,舉紙牌抗議,只是文明的台灣人維持尊嚴最起碼的表示。相對於連日來透過媒體與網路對蔣為文鋪天蓋地的圍剿,這樣的霸凌,真讓人感慨台灣文學界斯文掃地。

(作者為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台文筆會理事長)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9/today-o11.htm

 

海翁台語文學創刊號

 

台文戰線

台語白話文學 比五四更早

方耀乾

台灣母語口傳文學於數千年前起始於各原住民族群之間,而就客家人與福佬人而言,則開始於四百年前。其出版數量自日治時期以來,已達數百本之譜,這只要查閱各文化中心之出版品與國家圖書館館藏,可立即窺知。

有關台語之作家文學起源於何時?她自十九世紀末即已開始台語的白話文學,比中國的五四運動更早,比目前已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謬寫台灣白話文書寫運動開始於一九二○年代還要更早。這些不要說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大多不知,遑論一般人了。

有關台語之作家文學其數量更是驚人。自十九世紀末迄今,台語現代詩的發表數量已達數萬首,小說有四百篇之譜,創刊的台語雜誌超過五十種,台語現代文學與歌仔冊(台語敘事詩)已出版者即超過三千部。

投入台語文學創作的作家有多少人呢?數百!舉例來說有林宗源、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陳雷、陳明仁、胡民祥、李勤岸、方耀乾、陳金順、胡長松、張德本等人。重要長篇作品有林央敏九千多行十一萬字的長篇史詩《胭脂淚》與三十萬字長篇小說《菩提相思經》、陳雷的二十四萬字長篇小說《鄉史補記》、胡長松的十萬字長篇小說《大港嘴》等。

如前所述,至今創刊的台語雜誌超過五十種,重要的台語文學雜誌有《台文戰線》、《海翁台語文學》、《台文罔報》等。以上三種文學雜誌還在發行中,且有一定質量。

雖然台語文學已有一定的質與量,但筆者多年來研究觀察到的現象卻是,台灣的文學學術界與文學史書寫,卻專擅煉製一元的華語文學丹藥,而忽視台灣的原住民語文學、客語文學與Ho-lo語文學。這只要翻開目前已出版各種版本的台灣文學史,即可窺知一二:台灣母語文學所佔篇幅,不到各部台灣文學史總篇幅的一頁!

筆者以為唯有跳脫華語文學,才是唯一主體的思維,轉而對原住民語文學、客語文學、Ho-lo語文學給予更多關注,並給予更多教學機會,這才是廣化、活化台灣文學,這才是尊重台灣多元文化的作法。

(作者為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7/today-o4.htm

去殖民語言願景

◎ 李敏勇

「英語屬於愛爾蘭,但愛爾蘭不屬於英國。」這是愛爾蘭詩人奧登(W.H.Auden 1907-1973)令人深思的話語。如果說成「通行中文屬於台灣,但台灣不屬於中國。」怎麼樣?

小說家黃春明與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見諸報端的事件,以及近日教育部率將台語改為閩南語的作法,反映了台灣語言政策的現實焦慮,識者應不樂見。

特殊的歷史構造讓台灣的語言現象多元,從原住民各族語言、通行台語、客語、通行中文交錯。官方以通行中文為「國語」,民間佔多數的通行台語有對抗的優勢,其實相對薄弱。如果台灣的國家認同確立,語言的多元化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做?語言學家與政治家都有任務,但文學作品扮演重要角色。

有人以美國獨立仍用英語來正當化通行中文在台灣的地位。如果戰後移入者捨棄流亡、殖民心態,與原住民、早期移入住民共同建構台灣的新國家,或差可比喻。仍然依恃中國的殖民意理,如何能這樣比照。而且,教育中的本土語言壓迫依然存在,又如何能讓台灣語言主體論者心服?拉美國家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但卻是獨立於西班牙、葡萄牙的國家。

台灣文學因為特殊的歷史構造,甚至包括了以日本語為表述的作品,某種意義上,成了台灣文學的傳統球根。戰後國民黨中國的國語政策使然,通行中文作品成為主流,也是事實。但是,如果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新國家,台灣話語裡的客語和通行台語作品也應該得到尊重;在發展中的表記符號存在的差異如何克服,也有待努力。

有政治力量支持的通行中文,應該拋棄自以為是的「國語」觀,也不要動輒以「福洛沙文主義」指控人口多數卻依然是語言弱勢的通行台語,而台語運動論者也要知道如何建構台灣認同,不要複製昔日殖民政治心態,落人口實。所有認同台灣的人們,不分先來後到,捐棄語言成見,讓多元語言在新的國家公平發展,新的台灣語言願景才會實現。(作者為詩人)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