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2006 年 3 月 16日 長老菩提比丘於新竹市法源寺演講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
215 

<離苦得樂佛陀之道>,菩提長老主講3/12,2006
在長老開始演講之前,我先對長老作一個簡單的介紹。長老是紐約州的美國人,他在紐約讀完的高中及大學,接著到美國洛杉磯附近的一所學校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在哲學博士完成的前一年,他從他的同學,一位來自越南的出家比丘,聽了佛法覺得非常法喜。所以他就在這位同學(越南的出家比丘)座下出家為沙彌。在得到博士學位以後,因緣際會長老就到了錫蘭,在錫蘭跟一位世界佛教界相當有名的一位德國出家的長老比丘,跟他在錫蘭住了20年,住在類似森林(像我們這個法源寺的森林禪修)這樣的環境裡頭住了20年。然後在3年半前,有一個機會遇到仁俊長老,仁俊長老見到菩提長老,就用了很多的功夫,勸他能夠不要再回到錫蘭去,而留在美國的紐澤西州,仁俊長老的道場同淨蘭若那邊當住持。仁俊長老在紐澤西州的同淨蘭若總共有180英畝那麼大,所以非常大的一個道場。在仁俊長老的邀請之下菩提長老在那邊留了三年半,現在是仁俊長老的同淨蘭若的住持,他也跟著仁俊長老認識大乘佛法,也跟著仁俊長老這邊讀了印順導師的一些著作。我親近他這二個多禮拜,發現他個人可以讀俱舍論、讀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也可以讀雜阿含經。昨天還發現了我們的大藏經裡有一部鳩摩羅什翻譯的坐禪三昧經,有一個字大正藏是錯的然後要我去幫他找,我去找到高麗藏裡頭拿來對,發現菩提長老的話沒有錯,大正藏的那個字是錯的,這個在高麗藏裡頭明白的寫出那個字應該是什麼,所以他中文也有一點點認真在學習,他是非常好學,而且對於這個南傳佛法當然是專精,而且對於大乘佛法他也保持相當的興趣。那我們現在就請長老開始開示,長老今天的講題是離苦得樂佛陀之道。

大家好不好,好,我開始用巴利文敬禮佛長老想要用巴利文,依一般南傳佛教講經的儀式先用巴利文皈敬釋尊,所以大家會的話,就等長老唸完跟著唸,長老先唸然後大家再跟著唸,如果大家不知道怎麼唸,就靜靜的聽著長老唸這樣就好。
剛剛的皈敬是講說,南無薄伽梵應供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三藐三菩提。

我今天下午主要是先從《法句經》的一個偈頌開始,我會先用巴利文誦法句經的這二個偈頌,接著再用英文講這二句偈頌在《法句經》是什麼意思。《法句經》在中文,我們有在公元228年三國時候,有一位居士叫支謙翻譯了《法句經》,另外在了參法師跟淨海法師,也差不多在30年前,將巴利《法句經》翻譯成中文。我先唸一下支謙的《法句經》,它是在的第十二品華品裡頭的最後的二頌26跟27,這二頌是這樣子: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
這兩首偈頌是說,就好像在來往頻繁的大路旁邊,有一些垃圾或糞便堆在那裡,可是在其中有蓮花在這種骯髒的地方生長出來,這蓮花非常的香非常的潔淨,而且讓人家快樂非常的可意。在一般盲昧的凡夫當中,也像是路邊的垃圾一樣,可是佛陀的弟子學習了佛法以後,能夠用佛的智慧照亮整個世間。
 
這二個偈頌非常準確的給我們兩個印象,一個印象是就像蓮花,生長在污穢的地方,它芬芳潔淨的成長,就好像我們是佛法的弟子,雖然在這五濁的世間,仍然會依照佛法,用他的智慧來照亮整個世間。這個偈頌裡頭,把整個主要要講的法義,用一個很多佛教經典裡頭都用到的蓮花這樣的意象來表達這個意思。當我們讀早期佛教經典的時候,這邊有記載,當世尊證到正等正覺的時候,本來相當猶豫是不是要在世間說法,因為所證悟的法甚深甚深非常難解,所以對世間繫著在五欲這樣的世間凡人,是相當難以了解佛法,在這個時候梵天出現在佛的面前,梵天請佛基於對世間的慈悲悲憫,請佛一定要出來說法。基於悲憫,佛以天眼觀察世間,發現世間各個凡人的心,其實是有多種不一樣的傾向跟層次的。在以天眼佛眼觀察世間的時候,特別關注在世間人類的心,因為本身也是人類,所以對人特別的關照。他發現世間人的心,就好像是在蓮花池的各個蓮花成長各種成長過程。蓮花通常長在一個相當污穢的泥沼當中,它的根深深的埋在污泥裡面。佛陀觀察世人的根器,有的就像蓮花已經伸出池面了、有的才剛從水面探出頭來、有些蓮花是在池的正中央、有些蓮花是在水池的表面、有些蓮花它已經把花苞伸出水面之外,只要一些陽光照耀就可以開花。世尊見到人的各個根器,就跟這樣的蓮花將要開花一樣,有些人就好像仍然深藏在污泥裡面,他的心被煩惱跟染污所繫著,所以在他聽了佛法以後,也不太有可能有一些大的領悟,這些人的根器就好像能在水底下的蓮花,還有一段期間才能夠伸出池面來。有些人的根器就像蓮花已經伸出來了,他的智慧快要成熟了,而可以達到領悟和覺悟,有些人的根器就像蓮花花苞已經伸水面了,他有非常好的特質,而且他一定是在過去生當中有做了很多的修行,所以很容易就能夠接受佛法而能夠開悟。另外有一部份人的根器,就好像是花苞已經高舉在蓮花池面上,他們很容易就可開花,就好像是一些人,他們具有正見具有戒行,只要稍微再聆聽佛陀的教誨,他們就可以達到證悟。佛陀就是因為見到,世間各個人的根器就像蓮花池中各種情況的蓮花一樣,知道有些人只要經過適當的教導,就可以走上佛法的道路。
在這45年當中,世尊的工作其實是一個蠻艱難的工作,因為他所要教導的人,有部分的人,其實是深深的染著在貪瞋癡之中。基於悲憫,世尊不顧這些困難,就開始說法,也就是轉法輪,這些法輪不停的運轉,一直到現在仍然可接受到世尊非常好的說法教導。在我們剛剛所引用法句經的二個偈裡頭,世尊把世間的凡人分成二個類別,世尊把一種人,就稱為我們在佛教經典裡頭所講的無聞凡夫,在經典裡頭通常會稱他為暝暗無聞凡夫,他們並不想去聽聞佛法,所謂的無知無聞凡夫,指的是說他們對於佛法沒有清晰的了解認識,也缺乏修行佛法的經驗,因為他們不能正確的了知法,所以他們很容易去執取一些邪見,因為他們缺乏對於法的修行,所以他們經常沒有辦法執行正行,而執行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或者會犯不善業。在2500年前,我們在經典上可以看到,佛陀所譴責的那些執持邪見的外道,可是到今天我們發現,這樣的邪見不止不減少反而更多,這些邪見是相當的嚴重,而且會造成很多的問題,所以這些各種不同的邪見會造成很多煩惱,甚至造成災難。基本上我們可以把這個邪見分成二類,一種是非常執持的某一些教條,認為執持真實餘皆虛妄,這樣的邪見,通常是這些其他宗教的追隨者,認為有一個全能的上帝去做主宰,這樣信徒通常只相信自己信仰的上帝才是唯一真正的上帝,別人的上帝都是錯誤的都是虛妄的,執持這種意見的人,通常對別人宗教對別人的生活方式沒有辦法容忍,他們沒有辦法容忍其他人,所以他們會極力的想把別人的宗教改成跟他信同樣的宗教,有時候他們甚至想用武力,把別人的宗教摧毀終結毀滅。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到這樣的事情,在世界其他的地方發生,這樣的哲學跟這樣一個對宗教的態度就造成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一些災難,甚至造成恐怖分子恐怖主義的盛行,帶來很多人的一些恐懼,所以萬一在那一個地方或在那一個國家,有二群堅信自已宗教的團體,這二群就會用武力互相爭鬥,甚至引起戰爭。那這樣的武力團體,他們就會使用各種手段來讓別人會轉信到自己的宗教,那這些團體,信奉這種教條主義的團體,有時候不會用武力,而是改用比較柔和的手段來勸人家改信宗教,他們會變得更聰明,而且更微妙的手法,甚至於像經營企業裡頭市場行銷的手法來推銷他們的信仰,但是基本上,他們仍然保有只有我的宗教是真的,別人的宗教都是假的。

我剛講過有二種不同的人,第一種就是剛剛所講的,這種教條者,對某些宗教執持著非常強烈的執持,我們可以稱他們為某些教義的基本主義派,另外在目前非常盛行的邪見,就是說認為只有此生,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執持這樣的想法,死後一切斷滅的人,他就會完全忽略其他的道德法則,他們認為生活生命唯一的目的就是享樂主義,盡量去享受五欲感官的享受,在這樣的情況的邪見之下,就會刺激成長了所謂的消費主義,認為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去買然後使用它享用它,所以為了滿足這樣的傾向,我們看到已開發國家,會設計開創很多新的產品來刺激消費主義,讓生活過得更舒服更有娛樂,所以世間只是為了享用這些感官娛樂而生存而生活,他們想要看新的照片新的電影,永遠需要聽某一些音樂。那我們可以看到,也許在台灣或者是在美國,看到年輕人走在街上,都必須要戴著隨身聽,他們永遠必須要把心靈裡頭裝上一些音樂,或者裝上一些東西,那一回到家一定會把DVD或者是放映機,把它開始演放一些節目,每一年都會有一些新的產品發行,讓每一個人認為,我去年所買的東西已經過時了還要再去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年都有新的流行的衣服,每一年都有新式樣的汽車,我們認為經由這些購買行為,我們可以每天每天過得更快樂,可是我們發現這樣的人,他其實並沒有辦法得到偶而的心靈的平靜跟寧靜,現在人就好像在一匹馬的後面綁著一根竹竿前面吊著紅蘿蔔,這一匹不管怎麼奔跑,想要吃這一根紅蘿蔔永遠吃不到,所以他就這樣忙個不停,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子,我們會很努力去工作,然後希望成為富翁,然後利用這些東西,再去買更多的東西,來享受來得到幸福,可是我們會發現這樣下來,其實是沒有辦法得到我們所希求的幸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另外一個極端是不相信有來生只注重在當生的享樂,佛所教導的是離此二端的中道,而能夠得到真正的平和,真正的幸福。
那在這二首法句經詩偈裡頭,佛陀告訴我們,能夠導致我們真正心靈的和平真正幸福跟真正的解脫自在是智慧,也就是我們講的般若,但是我們怎麼能夠證得這樣的智慧呢?

那我們怎樣才能夠像偈頌裡頭所敘述的蓮花一樣?能夠香潔而悅意呢?就如同蓮花從池底,有依照次第的爬出水面上照射到陽光然後開花一樣,我們要跟著佛陀所教導的道,依照次第然後得到智慧。在發展智慧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我們大家所知道的信。那佛陀所講的信是深信三寶,也就是對在佛教佛法裡頭最尊貴的三樣事物生起深信,那深信佛陀指的是說,觀想佛的無上的功德,佛是至高最好的老師。那我們會了解佛的教導是最清晰最高的法,我們回顧佛的一生,跟佛一生所行,我們知道佛的行為是完美潔淨。如果我們細讀佛的一生跟所行,我們知道佛陀已經捨棄所有煩惱、所有的錯誤,跟捨棄所有的諸漏,再也不具有貪瞋癡,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一生跟所有的教導,都是充滿著般若智慧跟慈悲,所以由觀想佛的功德,我們就生起對佛的深信,對佛陀所教導的法,如果我們深入去了解、仔細去反覆檢驗它,我們會發現法是非常清晰的非常實際的,而且對當世就可以得到利益,我們發現這樣的法是來引導我們捨棄一些惡業,然後能夠往善業去做,這樣我們就可以對法生起正信,基於對佛跟法的深信,那我們就知道僧伽和僧院,這是我們學習法,學習佛的教導的重要的地方,就會對僧伽生起深信,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信讓我們像蓮花一樣,從池底生上來開花的第一個步驟。跟隨著正信,所生起的就是正見,我們可以講說正信是我們由感性方面對佛的教導生起崇敬之意,可是正見是基於理性去了解佛的教法,那正見的最基本的一個形式,是能夠認知業果,認知業果就可以導正我們的道德行為,在具有這樣的正見以後,我們了解經由業果,任何我們所做的不善業惡行最後都會回到我們身上來,那經由對業果的了解,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任何善業,最後我們都會受益,這叫做功不唐捐。
基於對業果的了解,就會成為一個架構一個基礎,會引導我們在世間的行為,接受這樣業果的認知以後,我們就知道,我們必須要所有的行為都要具有德性、都要合倫理性的作為。
那在具有正信跟正見以後,就會跟著有二個特性生起,來引導我們的精神和道德的生活。這二個特質就是中文所講的慚愧,慚的意思是什麼呢?慚就是認知我們的行為會影響我們的特質,我們為了要有良好的特質,我們不願意做任何不正當不正確的事,經由慚我們知道,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不做惡業,慚是知道我們的德性是比世間的銀行帳戶、房子、車子更重要,慚就好像我們有一件沾滿油污、已經污穢的衣服,有人邀請你到高級餐廳去用餐,你不願意穿這一件髒衣服到高級餐廳用餐一樣,就好像因為你自己認為自己的自尊自己的自重,所以到一個公共的場合,你不願意穿一件髒衣服一樣,一般人其實看不到你的德性,可是我們知道自己的德性,所以基於對自己的自尊自貴,我們不會做任何的事情讓我們的特性上特質上有一些污點,這就是慚的意義。那愧的意義是什麼?愧就懼於做錯事,也就懼於德性上的污點。愧就是認為,如果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它會帶來一些不幸的不良的後果,為了避免這樣不良的行為、為了要保護我們自已不被這種不良的行為染污,所以我們會讓自己遠離這些不善業。所以我們在具有正信、正見、慚、愧之後,具有這些德性當做基礎,我們就能夠過一個佛教弟子的精神生活,然後這四個特質在一起,我們就能夠去遵循而接受戒律,身為一個佛弟子,最基本會遵守的戒律就是所謂的五戒,不殺也不去傷害眾生、不去偷竊也就是不盜竊,就是過一個誠實的生活、第三是不邪淫,就是不去做夫妻之間不忠不誠的事情、不妄語也就是真實語,不使用一些麻醉性的或者是有毒害性的食物,像酒之類的,保持心靈的清晰跟隨時的警覺。這五戒是最基本的生活準則,是我們在世間上正確的德性。
以上基本的五戒是在家眾,那出家眾呢?佛在毗奈耶裡頭,也就是在律藏裡頭訂了更多的規條來規範僧院生活,要跟著佛陀的路來做學習,不僅僅是遵守戒律而已,而是要跟著佛陀的教導,來訓練跟對心作修習。在法句經的第一偈有講說,心是一切行為的最先開始,心是一切行為的主宰跟行為的原因。如果心是純淨的,那一切行為也會跟著純淨,在佛的教導裡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解釋跟分析心的不同狀態,在佛的各項分析裡頭,根本上蠻重要的分類就是把心分成三善根跟三不善根,佛所教導的非常特殊的、殊勝的方法,是要我們怎麼樣克服跟去除三不善根而發展三善根。在佛對所有心法的詳細觀察跟分析,認為所有的不善來自三個基本的原因,這三個不善的基本根源我們稱為三不善根,那主要就是貪著貪愛、瞋恚跟愚痴。所以要真的找到幸福、夠解脫自在,我們首先要克服這三不善根,就是貪愛、瞋恚跟愚痴。第一個不善根是貪,克服貪的主要方法是施就是佈施。佛陀曾經解說了各種不同方式的施,在一方面我們佈施可以利益他人利益眾生,同時也減低自己的貪。那第二個不善根就是瞋恚,有時候稱為忿怒,有時候稱為惡心。那要克服這個瞋恚忿怒跟惡心,我們必須要發展出忍、善心跟慈,在佛教教導中,慈不僅是每天對待別人來發展自己的慈心,同時慈也可以用在禪定當中來潔化自己的心靈,用慈無量心的修行,我們會去觀想,不只是我自己而且是全部的眾生,都希望是完好而且不受傷害。首先在修慈的時候,先把慈導引在自身來,就希望自己能夠健康、自己能夠快樂,其次就把這個慈心導向週遭的人,比如說是父母子女或者朋友,希望他們能夠健康、能夠快樂,希望他們所有好的願望都能夠實現。那接下來就把慈導向跟我們沒有很直接關係的人,這些跟我們不是有直接關係的人,他們能夠健康快樂、他們的良好願望能夠被實現。在建立慈無量心的力量,接下來會把慈轉向對我們有惡意的人,比如說我們的敵人、我們的仇人,然後會把他們像我們的朋友這樣子去觀想,希望他們能夠健康、他們能夠快樂,他們的好的願望能夠被實現。那接下來我們就要修行把這個無量心放射出來,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健康快樂,他們良好的願望能被實現。在我們把慈無量心發展成對瞋心的治療以後,在三不善根最深的一個根源,是我們所稱的愚痴,所謂愚痴就是無明,去除無明,明就是正知、正確的知道,佛陀有以各個方面教導智慧跟般若。我在這裡想要簡單地介紹,有關智慧的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就是無常、苦跟無我,對於無常的了解,就會知道因緣所生起的終歸消滅,即使不是在禪修中去觀這個無常,只是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來觀無常也能夠協助我們,當在生活中遇到大的變化,能夠生起捨的心,而能夠平等待之。那在認知無常以後,不管是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得有失有讚有毀、在健康的時候或在身體有了疾病的時候,都能夠知道這是世間的常理,一切都是無常。那對苦的了解就知道,諸行皆苦,所以所有因緣所生起的事終究不會圓滿,所以都會導致苦。那在了知苦諦,苦的意義以後,我們就不會再貪染、不會再渴求渴愛,就能夠消除這個貪的心,當我們生命當中發生困難、有些事情讓我們失望,我們就不會變成非常的沮喪、非常的意氣清沈,我們能夠產生忍的心來對待困境,就樣子就會升起一個強烈的意志來面對這些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第三個特性,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無我,這就是指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常而且不變的自我,認知無我以後,我們就可以從自私心當中離開這個繫著,對自私離繫、不再繫著自我以後,我們就比較能夠去為別人的福祉去進行工作。那經由這樣一步一步做的執行、遵行佛陀教導以後,我們的智慧就會更深更廣,當經由這些修行讓我們的智慧更光明更深刻以後,我們就會像蓮花池中的蓮花可以放出香跟顯得非常潔淨。
在這裡我謝謝各位聆聽這一次演講,願三寶加被大家。
請問有沒有人提問,黃師兄問個問題
問:請問法師,在北傳的阿含經裡面,我們經常會問這個問題,在南傳也有蠻多的爭議就是剎那定,在緬甸有一些認為剎那定是小乘。就長老的了解,在您自己的研究裡面大概是什麼樣的定義?
長老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通常是希望是問題要這一次講的範圍有關,所以請大家發問的時候儘量扣住這次講的範圍來發問。
答:在巴利文的尼柯耶當中並沒有很明確的講到所謂的剎那定,所以在尼柯耶的註解書裡頭有提到鄰近定,就是非常靠近定的範圍之內的定,其實也就是跟我們所講的未到地定很類似,所以它指的是這個定其實非常接近得到禪,可是還沒有到四禪的任何一個禪,可是要講明就是,這樣的一個鄰近的定並沒有在尼柯耶裡頭提到。但是尼柯耶有提到有些定是非常接近禪,可是仍然不算是初禪,所以雖然只有註解書提到鄰近定這個字,可是它是根據尼柯耶這邊來做解釋。

有沒有其他問題,也可以用中文問,或者用字條寫一寫。
問:請問法師,止跟觀在阿含裡面的正定跟正念之間,看起來正念是排在前面,就實際的修法來說,正念跟正定之間是不是有一定的次第,是正念在先,可是又有一些講法是先修定先正定再正念。不曉得法師,就這二個次第有什麼看法?
答:正念在修行當中,扮演了二個角色。第一個正念是導致正定的一個基礎,所以在修行的次第裡頭,應該是以正念跟正精進結合來達到正定,所以當在正定的修行階段,我們必須要用正念來考察、檢驗整個自然的各個現象,有一點像是分別覺知,這是正念在協助建立、幫助正慧的主要的一個角色。
有沒有其他問題?
問:長老,一般人都會認為,今世所受的都是過去的業造成,世尊真的是如此得教導嗎?
答:一般人所認為的,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的業所造成的,這並不是完全的佛陀的教導在世尊的教導裡頭有提到,經典上提到,我們今世所受到的除了業以外還有其他種原因,在經典中世尊很明確的表達,他不接受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業所造成的這樣的見解。那其實認為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生的業所造成的,這是耆那教的教條。那在經典上,有時稱耆那教為躶形外道的教條,世尊的教導是特別強調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有這個潛力會讓我們未來感果,所以如果認為現在所受都是過去世所造成,那這樣子忽略掉業感果其中還有一個可能性的問題,就會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反正過去的業已經命定了已經造成了,我們必須要認知的就是,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有一個可能性會在未來感果,那這樣子就會鼓勵我們去奮鬥去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不是都過去業所造,沒有辦法改變。
問:如果這樣子來說,那我們對於今生所受的果報,要怎樣去認為我要去認命或怎樣?因為有人會覺得,我今生所做的都是善業,為什麼感到的是一種惡果,那對於這樣的因果關係又有點不服氣,怎樣讓他覺得是他過去生可能有造了怎樣的惡業,所以他今生感得這樣的惡果?那也因為他自己的體認,所以再去做一種對他自己的改造?
答:某種程度,如果當自己遇到不幸的時候,做某種解釋也可以讓自己感覺得舒服一點。長老的意見是說,如果不把一切歸於過去業的話,當自己遭到不幸的時候,會知道有一些是過去業造成的,可是有一些不是啊,那你不去追究它的原因,有時候現在所感的業,過去的業只是很多原因之中的一個,如果我們能夠就自己可以改變的現在行為,做一些改善或一些預先準備的動作,那過去的那個唯一的業,如果沒有其他的因再加進來,它可能不會感果。比如說有一個生意人,由於他過去所造的惡業,他可能會在他的事業當中遇到一些不幸的狀況,如果這樣子的一個生意人,他酗酒、喝了很多的酒,有一些事業中的重要決定是當他酒醉或受到酒精嚴重影響的時候去做這個決定,那這個生意人可能會說,他之所以會做這一些錯誤的決定主要是過去生的業造成他的事業會這樣的慘痛,他可能會說,啊我過去造了這麼的惡業。可是他很可能還會繼續喝酒、那他繼續給自己倒酒、繼續喝酒,他可能又會做更多的錯誤決定而造成他的事業更糟,又會再怪過去的業不好。那假如他戒了酒、停止喝酒,他的理智跟判斷可能會清晰一點,假如他的理智清晰,他可能會做比較正確的決定,他如果做了正確的決定,即使他過去生有造一些惡業也就沒有機會顯現感果,所以他這樣就會有好運、會有更多的財富、事業就會更成功。
有沒有其他人有問題?
問:我們現在有無常跟無我的概念,又有因果報應、輪迴的這個概念,那我們有業感,既然又有無我,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在感受業感?因為無我或無常的話,那是不是就有一個常有的東西在感受那個業感業報?
答: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可以稱為我,那我們說可感受的,只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一個原因跟結果,那這些起跟滅的不斷的改變會繼續的從這一生到下一生,當然在這一生到下一生當中,身體是已經破壞了,可是心智卻不斷在改變,可是心智不斷改變的過程,並沒有因為死後從今生到來生而停止,當身體斷滅死亡以後,這個繼續不斷變化的心會在另外一個身體上發展下來。這可以比喻說,一枝點燃的蠟燭,這個蠟蠋上有一個小的火焰,這個火焰是來自蠟燭本身,火焰是在每一剎那都在改變,它是不斷在燃燒不一樣的蠟燭油、也同樣的有不一樣的空氣進來協助它燃燒,當這個蠟燭燒到很短幾乎快要熄滅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拿另外一根蠟燭來把火接過去,然後把原來的蠟燭火吹熄,所以在新的蠟燭上這個火焰也是剎那在改變,經常在燒不一樣的燈芯、不一樣的蠟燭油、不一樣的空氣來協助它燃燒。這只是一個比喻,蠟燭本身就好像是身體,而不停在燃燒改變的燈芯比喻我們從今生到來生的轉世,從今生到來生繼續這個燈火的燃燒,有可能是因為業力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不同業力,它感果的次第的不一樣。在這樣的比喻之下,希望可以了解業可以繼續的運作,即使是在過去生的身體已經消逝了或轉到現在世,或者在現在世轉到未來世。
有沒有其他問題?
問:請問比丘,做為一位在家居士,除了剛剛說的建立信心,還有講到行六度外,因為居士會有較多事業,那要跟出家眾精進的方向走的話,在時間上有什麼建議或作法?
答:一般在修行道上大致來說,在家、出家眾在最初其實是相當一致,一般在修行的時候,在出家眾這邊會更重視禪修禪定的修行,因為出家眾能夠有更多心力擺在修行上,可是如果在家眾能夠安排時間,也可以利用時間,經過禪修的方式來修心修定,一般我會建議在家眾從安那般那呼吸開始修正念,每天希望能夠固定找出一段時間來做觀呼吸的修行,如果有一些禪修課程,可以想辦法周末或找一周來做密集禪修。另外一個方法就是除了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基本-的法義以外,能夠找些時間去讀經文,而能夠對法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就能夠去發展智慧、成長慧根。
問答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4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