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糖廍」與台語字典

ap_20061129044947578 

()phō͘
「廍」是台灣常見的地名,「台羅拼音」為「phoo 7」,不懂「台羅拼音」的人可以把「腳步」的「步」,「ㄅ」的音改讀成「ㄆ」就可(與「帳簿」的「簿」字的台語讀音相同)。「廍」意指「搾甘蔗汁來熬蔗糖的地方」,一般稱為「糖廍」或「蔗廍」,有少數地方稱為「草廍」,是因為這個地方大部分是草寮的緣故。
《說文解字》與《康熙字典》都沒收這個字。
《教育部重修國語詞典修訂版》也沒收這個字。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典》沒收這個字: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漢典》收了這個字,可是意思不一樣: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BBZdic8D.htm
我們可以檢驗一下,是否各本台語字典收了這個到現在還在用的字?
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上册》未收這個字,那…,您老可能要收回「高階」兩個字。
魏南安《臺語大字典》未收這個字,那…,您老收了那麼多沒用的字,這個還在用的字為何不收?
黃士洋《士洋國台語字典》未收這個字,小字典嘛,情有可原。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收了這個字:
(khoeh kam-chia3 e soo2-tsai7 放甘蔗的所在),(chia3-pho7 蔗廍),(kam-chia3-pho7 甘蔗廍),(thng5-pho7 糖廍)。
雖然字義不是完全準確,以一個外國傳教師來說,短短的時間內可以編出這樣的字典,可以算是驚人的成就了!
林央敏的《簡明台語字典》,171頁,”po7”:「篰(廓)」(1)通「廓」,古式製糖廠。(2)小村落。如「糖篰」、「新篰」。
「篰」字的意思,是大部的書輯,《玉篇》〈竹部〉:「篰,竹牘也。」
「廓」字:《教育部重修國語詞典修訂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9%F8&pieceLen=50&fld=1&cat=&ukey=682640913&serial=1&recNo=4&op=f&imgFont=1
(1)廣闊、寬大。如:「寬廓」、「宏廓」。史記˙卷六十四˙司馬穰苴傳˙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2) 空虛。淮南子˙精神:「處大廓之宇,游無極之野。」高誘˙注:「廓,虛也。」

物體的外緣周圍。如:「輪廓」、「耳廓」。

(1)開拓、擴張。如:「開廓」、「廓大」。荀子˙修身:「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
(2)掃蕩、清除。如:「廓清陋習」。唐˙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詔詩:「日羽廓遊氣,天陣清華野。」
此「廓」字在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上册》與魏南安《臺語大字典》是解釋為「空曠」而讀成「khoon2」。
其次,林央敏的《簡明台語字典》也沒有提到「廍」字,寫成「糖廓」,算是錯字,不算是收了「廍」字。
所以,全部的字典只有外國人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收了「廍」字。
為什麼說台語字典非收這個字不可?
因為郁永河《台灣竹枝詞之五》有收這個字:
蔗田萬頃萋萋,一望籠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饗群犀。
郁永河註解:「取蔗漿煎糖處曰糖。蔗稍飼牛,牛嗜食之。」
郁永河的詩是說,一大片的綠油油的蔗田(萬頃是誇張的說法,沃城麥芽聽聽就算了),到了蔗田中,稠密的蔗稈不易認出路來;這些甘蔗收割好,都綑綁載來,剩下的甘蔗葉就用來飼養群牛(為了押韻,所以把群牛稱為群犀,不要過度認真,以為真的有犀牛)。

現在台灣還有地名叫作「舊廍」,這是清朝以來煮甘蔗作糖的地方。這首詩提供了一些歷史資料,清朝時台灣就種植很多甘蔗田,不是日本人來才開始種植,記得不久以前版主還是小孩的時候,牛車入城都還帶著蔗葉,用來餵食拉車的牛,現在要在城裡看見牛車可就難了!
桃園縣龍潭鎮三坑鐵馬道是個著名的景點,地名「三坑」的由來是:
三坑子是龍潭鄉最早開發的地方,早在1744年就開墾了。三坑子即是稱呼「鴨母坑」、「火劫尾坑」、「蔗坑」,「蔗」,是熬蔗糖的地方,這個地方在日治時代種過甘蔗。



匿名提到...





《台語正字彙編》已故王康旻的書收有這個自造字
2011年5月8日上午5:46
=====================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3%96%E5%BB%8D
糖廍(bù ㄅㄨˋ),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台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日本治台時代新式糖廠出現後,舊式糖廍與改良糖廍皆逐漸沒落。
糖廍(蔗廍)演變成地名,遍布全台各地,如:
「糖廍」即壓榨甘蔗的地方,其建築為草屋,故又稱 草廍。
麻豆有許多與「糖廍」有關的地名,如 西廍、東廍、廍地、四六廍、寮仔廍....等。
=======================================
以下引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45
下廍 分類:〔地理〕 > 〔人口與聚落〕
撰稿者: 洪麗雯
  • 專長:台灣社會經濟史
  • 專長:台灣社會經濟史
分屬台南縣佳里鎮頂廍里與嘉福里。原為明末鄭氏部眾漳州龍溪線蓮花鄉黃山社人林可棟父子所拓墾。林可棟於清康熙11年(1672)入墾蕭壠,最初居住於小溪邊(今佳里舊市場),墾區至下營。其後代林存中、林存正為便利農耕乃西遷下營定居。其中,林存中因曾中秀才,故有秀才祖之稱。
除了林姓之外,陸續還有鄭、金、陳等其他姓氏前來,其中金姓僅四、五戶親族,其先人乃是在70多年前從七股的水師寮遷徙而來。
戰後以下營聚落北、南兩部分,分設頂廍里與下廍里。民國52年,臺南縣推行百萬義勞動,當時臺灣省主周至柔至下廓里視察,認為「下廍」與人體「下部」諧音,甚為不雅,乃改名為嘉福里。並且於民國57年榮獲全省示範社區。
今聚落約有500多戶,以林姓為主,庄內有林姓宗祠,稱「西河衍派」,創建於民國54年。
頂廍里里內有永安宮、忠義宮、延平國小等重要建築,民俗藝陣有俊五州掌中劇團、以及忠義堂的八家將陣。嘉福里里內多是三合院的住家,與現代建築交錯座落;鎮安宮是主區內主要的信仰中心,宋江陣是有名的民俗藝陣。
目前居民大多以種植農作物為生,農作物以蘿蔔、水稻、甘蔗、玉米為主,另外有少數的魚塭養殖場。
參考資料
  1. 林聖欽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2. 黃明雅,〈佳里鎮嘉福里下廍聚落暨下廍古厝採訪錄〉,《南瀛文獻》6期,2008。
  3.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新營:臺南縣文化局,1998。
=============================
43

糖廍文化觀光園區

以下引自《台北糖廍資訊網》
http://www.ttbca.org.tw/index1.htm
前世—蔗香篇
我還沒誕生之前,大理街這附近叫做「下崁庄」,屬大加蚋堡範圍。文獻資料說,清代中葉之後這裡已經有製糖的舊式糖廍,由雙園一帶楊俾經營。所以,這附近都種植了甘蔗,提供糖廍製糖原料。
那時候,可是蔗農們最辛苦的時候呢! 每天忙著照顧甘蔗,綠綠的一大片,修長甘蔗枝葉隨風搖曳,像極了綠浪如堤。
到了每年秋天甘蔗收成的季節,用竹子和芒草搭蓋的私人糖廍,就開始忙起來了。以齒輪機構相互咬合的兩座榨蔗石磨,在牛隻拖動下開始轉動,蔗農們從蔗園裡收成甘蔗去頭去尾、除去蔗葉,捆成一把把,送進糖廍,然後當牛隻帶動石磨,廍工就把甘蔗從兩座石磨中間的縫隙壓軋過去。為了充分搾取蔗汁,廍工還將蔗渣重複壓軋過好幾次,最後蔗汁順著小溝渠通到煮糖室,開始煮糖。煮湯要經過四至五次的換鼎,以免煮焦了,糖好不好吃,可都要看煮糖師的功夫囉!
焦糖煮熟了,就可以包裝出售,這是一般說的紅糖,假如再經過木炭脫色處理,就可以變成一包包白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