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中印文化的關係──中華學術院印度研究所開學致詞

ap_20080131011539216

中印文化的關係──中華學術院印度研究所開學致詞

華岡學園張創辦人、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白聖長老、中國文化大學潘校長、印度華僑總會葉僑領、中印緬錫文經協會陶理事長、各位教授、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同學:

今天在此為本所碩士班第一期研究生舉行開學典禮,承蒙創辦人親臨指導,中國佛會理事長白聖長老,駕臨開光,潘校長、葉僑領、理事長等的演講,以及各位教授,各位諸山長老和尚護法居士們的光臨觀禮,增加本所無比的光彩,也帶給全體同學莫大的鼓勵,僅代表全體師生,向各位表示甚深與誠摯的謝意!

誠如張創辦人曾說過本所未來的任務,對於國家、對於佛教,以及對於國際學術地位,都要負起非常重大的責任的。為了使各位同學進一步瞭解,深入本所研究的重要使命,僅提出幾點淺見,來說明二千多年來,中印兩國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本所正式招收碩士班研究生的意義,也希望在座諸位先進長老大德們,惠予指教!

一.印度所受到中國的利益

一般共同而普遍的認識,都以為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所以受惠者都是我們中國,但實際上,印度在過去或近代,以及未來,都曾有或將受到我國重大的貢獻,舉例如下:

(一)印度古代勢力的擴大
根據漢書西域記的記載,漢朝匈奴興盛時,常引誘西域諸小國為輔助之國,但中國也致力降服,以斷匈奴之野心與力量,後經孝武大行討伐,至印度迦膩色迦王時,匈奴已不能為患中國,但中國既不好大喜功,便不再用武,西域以附庸之國,一變而為自由之民,印度勢力因以漸漸入侵,迦膩色迦王之勢力,併有西北印度及中印度一部,地跨蔥嶺東西,龐然成一大帝國,此即坐收我國的利益。東漢末葉,西域並且與印度同用文字,所以到了三國時期,佛教遂大盛於西域。

(二)印度佛教古蹟的重現
印度是比較不重視歷史記載的國家,所以近代曾經統治過印度的歐洲國家如法國、英國等,為了瞭解印度的民情風俗,以便於控制統治,而致力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探討。但記載於歷史的原始資料,非常缺乏,後來發現中國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對於古代印度的地理、佛教聖地、風俗民情及語言等記載,非常詳細。循此寶典的線索,終於一一找回佛陀的聖跡,以及古代印度的面目。真令人難以意料,玄奘大師的豐功偉德,至今猶能潤澤於整個印度。除此之外,法顯法師的佛國記、義淨法師的南海寄歸傳,也是尋找印度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三)協助印度民族的獨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總統 蔣公,一直非關常心印度的安危與獨立問題,當時的
蔣委員長負起了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的任務,就曾偕夫人訪問印度,與聖雄甘地會商共同防務,加強中印友誼,並力促英印雙方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印度問題。
蔣委員長於訪問印度兩星期的臨別前,在加爾各答廣播電台向印度人民發表一篇演講,節錄如下:「自從我來到這裡,我覺得非常滿意,所有的人民,對於抵抗侵略都有一致的決心,中印兩國共有世界半數以上的人口,邊境綿亙達三千哩,兩千年的邦交歷史,祇有文化與商業的交往,從無兵戎相見的衝突。」

「然,別無其他地方,我們能找出兩國鄰邦維持和平,達如此長久的時間,這足以證明這兩大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我們兩國民族有著共同特殊的德性,即為正義真理,而自我犧牲的高尚精神,本此傳統精神,使他們為了救濟人類而不惜毀滅自身,……我願向印度的弟兄進一言,在文化歷史上最艱危的今日,我兩大民族實應盡最大的力量,為人類的自由而奮鬥,也唯有在一個自由的世界裡,中印兩國的人民方能得到自由,反之,若中印兩大民族有一個得不著自由,則世界決無真正的自由可言。……」

「最後我誠懇的希望,充份地相信,我們的盟邦英國,不必等待印度人民的要求,而能盡快給予他們實際的政治權力,使我們得充分發揮精神物質的力量,知道參加作戰,不單是為了替反侵略國家爭取勝利,而且也是他們爭取印度自由的轉捩點。……」

由以上先總統 蔣公於一九四二年訪問印度臨別前的演講詞中,可以知道中國給予印度的關心與貢獻。

(四)協助印度文化的復興
佛教是印度最寶貴的文化之一,但它的命運卻像猶太的基督教,自其本國成長,然後發揚於世界以後,卻又在它本國消失了,現在印度佛教文化,可以說全部保存在中國的大藏經裡,印度梵文反而遺失或殘缺,今後印度本國的文化或佛教的復興,甚至國際學者考據,為求印證,相信都有賴於佛經的轉譯回去!才能銜接得上整個的印度歷史文化,在這裡,我要特別強調,唯有大乘經典,才能表現佛陀教化的真正精神,也才能表現印度文學、哲學、思想的偉大,追溯印度的歷史文化背景,不能缺少大乘經典的寶貴資料。民國五十二年,我訪問印度,會見總理尼赫魯先生,尼總理說:「印度號稱文人古國,其實,除了佛教為世界人士接受以外,其他還有什麼印度文化呢?所以我們印度,目前極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復興佛教!」由此可見印度人現已覺醒到需要佛教了。

二.中國所受到印度的影響

佛教自從東漢傳入我國,到現在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不論歷代的盛衰如何,它已經和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它影響中國之大,真是不可計數,藝術方面包括建築、塑鑄、雕刻、圖畫、音樂、印刷、戲劇等。文學方面包括切音、文法、名詞、文體、詩歌、語錄、小說傳奇雜記等。科學方面包括論理學、醫藥、天文、數學等。風俗方面包括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善惡業報、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災、設供祈願等。哲學思想方面,自魏晉南北朝迄今,不論是玄學、儒學、理學乃至近代的新思想,都有受到佛教的哲學思想所影響。

現在就文學方面的影響.舉出幾個例子供做參考:

(一)國語注音符號的淵源
佛教輸入,梵文也跟著進來,我國高僧仿造字母來應用,所以唐代僧人守溫製作了「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今日國語注音符號,即增損此三十六字母而成。另外太虛大師說,中國之反切與音韻,是六朝時由「華嚴字母」等翻譯,始有萌芽,至唐朝時,我國的切音學才得以完成。

(二)國語名詞的增加
太虛大師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我國文學中亦增加數萬(三萬五千以上)新興之名詞。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未能將所有之名詞完全搜盡,但睹之亦足以使人嘆為觀止矣!就如現在最流行自由、平等之名詞,皆是佛典之成語,其他如一剎那、四大皆空、五體投地、六根清淨、大千世界、萬劫不復、心心相印、頑石點頭、當頭棒喝等都是。

(三)白話文體的創造
胡適之先生說: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國學大師錢穆博士說:六祖壇經是復興中華文化七種必讀經書之一,六祖慧能大師,在廣州法性寺,指點兩位僧眾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是仁者心動。」就只這麼一句話,就足以代替多少佛經文字,直截了當的點出人心。

(四)文學小說的母體
梁啟超先生說:我國近代的純文學若小說歌曲,皆與佛典之翻譯文字有密切關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恐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讚」的影響,同時鳩摩羅什所譯馬鳴「大乘莊嚴論」,為一部儒林外史式的小說,我國小說自晉人搜神記以下一類初期作品,漸漸發展到唐代叢書所收的唐人小說,大半從莊嚴論經的模子裡鎔鑄出來的。印度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釋極微妙之教理,此等富於文學性的經典的譯出,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胡適博士說:西遊記的孫悟空是印度進口來的,在佛經裡確實可以查到孫悟空的老家鄉。(南傳的或北傳的藏經都有這隻相類似的神猴)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於此可見一切。

三.為國為教都應有的準備

張創辦人恢宏的胸襟與高瞻的遠矚,令人敬佩萬分,張創辦人曾說:華岡就等於一座佛教的大叢林,我為這一句話,一直感動不已。這一座華岡學園,就是為我中華五千年文化做承先啟後的重鎮,而他卻以佛教叢林為喻,可見張創辦人對佛教尤其是對本所,其期望是多麼的熱切。華岡就是一條龍,它需要有龍的傳人,本所就是負責這種準備工作的重要部份:

(一)為國家栽培人才
站在這個艱鉅的時代,一切以國家的需要為前提,不論是在國際學術,或國際公共關係,國家都亟待培植研究印度學術人才,中印目前雖然沒有邦交,但民間的往來,卻日漸密切。印度是亞洲第二大國,她的政治局面之發展,不僅鄰近諸國受到影響,甚至於成為世界強國注目的焦點,一旦局勢轉變而有所需要,本所希望能隨時協助國家,提供對印度方面有研究的人才。

(二)為佛教造就人才
這是張創辦人真正的希望,要中華文化繼續傳承弘揚,佛教也必須要跟著傳承與弘揚。胡適之先生對清華大學學生開的國學目錄,三分之一皆屬佛教之經典,所以為佛教造就人才,就等於為發揚中華化文培育人才。

(三)為華岡儲備人才
華岡學園包括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與潘校長,在中國文化大學改制時,曾宣佈將成立印度學系,屬本所畢業的研究生,如合乎條件,即可充任該系之師資。

(四)發揚中華文化
太虛大師曾說:近來西洋學者,探討中國之文化,亦大都以佛教為主體,故欲使中國文化傳播於世界,非先發揚佛教不可,而佛教又發源印度,故我中國文化,實已融和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之二大文化精華,此中又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喜愛和平,故欲發揚中華文化,以達到三民主義的最大目標──世界大同,必須有對印度文化及其現況加以深一層的探討的必要,如此才能輔助我們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的全體。

以上四點淺見,正是告訴各位同學,認識進入本所研究的重大意義,希望各位同學都能以此自勉。

四.略述本所未來的計劃

本所草創於民國五十七年,六十二年才開始展開所務,而今年才是第一次招收碩士班研究生,成為國內第一個專門研究印度學術與印度現況的唯一機構,雖然只是起步的工作,但責任上卻如前面所說的,是非常重大的。在張創辦人的督導之下,暫訂幾個工作計劃項目如下:

(一)召開國際文化宗教會議
本所預定與哲學研究所聯合舉辦國際文化宗教會議,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除了邀請有關哲學、宗教、文化各方面之國際學者之外,並擬邀請諾貝爾獎金評審桑德士先生,出席這項會議。

(二)申請改為甲種研究所
本所雖屬乙種研究所,確是國內唯一的印度學術研究機構,根據國家對培育人才的需要,以及張創辦人的大願力,相信不久將可獲准改為甲種研究所,希望全體同學能為這個目標共同努力。

(三)出版學報
這項工作具有幾點意義:(1)鼓勵研究員努力於學術之研究。(2)提高中國佛教學術之地位。(3)迎頭趕上日本佛教學術的研究成果,逐漸消除對日本佛教學者之依賴。

(四)編纂印度古代文化史
這是本所師生的集體研究工作,一則為未來學者籌備工具,二者對印度文化傳播的回禮酬報。

除此之外,本所今後亦將對印度實務問題,作多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加強師資、學生、文化教育方面之交流,如何推動農工商方面的合作,都亟需要從研究而推行。
今天各位同學,不必像玄奘大師,徒步於茫茫無邊際的大沙漠裡去求法,也不必像法顯法師,跋涉於蠻荒峻嶺,飄盪於滔滔大海,為求大法而不顧身命。大家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現成的,安住於華岡大叢林之中,呼吸充滿書香的芬芳空氣,瀏覽五千年的文化美景,在這優越的條件之下,同時也得天獨厚的賦予各位擔當承先啟後的重任,即將放出光芒萬丈的火炬,正等待各位共同的雙手燃起,祝福各位順利成功!謝謝各位貴賓光臨指教!
(1980年星雲法師演講,弟子心定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