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就讀佛學研究所的朋友來找我,她不知道明年碩士論文題目要寫什麼,有時老師要求期中作一些短篇讀書報告也找不到題目,要我跟她出個主意。我問她碩士論文想寫那一方面的題材,她說也許寫《中論》吧。
《中論》方面的題目,大致有兩類,一是義理的(哲學與邏輯學的),一是文獻學的。朋友在職場二、三十年,理工醫農背景,老而好學,心滿意足地去學校讀自己所喜愛的學問,沒有學院派札實的哲學訓練,更無邏輯學的深厚根基,這一方向顯然是十分坎坷。(其實這方面的題目也作得差不多了,除非有極佳的天賦與師友條件,很難作出成果來。)在文獻學方面,不懂得梵文、藏文、英文與中文,在《中論》這一範圍,彷彿是沒受過教育、不識字一樣,(別以為妳會中文,其實在佛典中文來講,我們要承認我們讀不懂中文)我這朋友,學校養成教育過程中,國學基礎就不好,她自認歲數已大,無緣也不想再學梵文或藏文。套一句世俗的話,妳喜歡看電影是一回事,妳要把電影當飯吃又是另外一回事。
辛島靜志 Karashima Seishi,〈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1997,裘雲青翻譯,原載《俗語言研究》1997年4期,1998年5期。收錄於《佛教漢語研究》(朱慶之編),33-74頁。
33頁:「但,正是因為思想是通過語言表現、通過語言流傳的,所以說,思想並不脫離於表現它的語言,而是存在於表現它的語言本身之中。不正確地掌握語言,便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思想。
今天我們應該首先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懂佛教漢文。認定自己讀得懂,便會無意中不斷犯錯誤;知道自己讀不懂,便會開始考察為什麼讀不懂,這樣就會打破自己的理解,重新認識漢譯佛典。
如果我們從為什麼讀不懂這一疑問起步,從語言方面仔細研究漢譯佛典,就會發現,漢譯佛典不僅是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同時在我們探討有關佛典的產生、發展等問題時必不可少。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僅靠梵語佛典還遠遠不夠。」
我給她的建議是,拿一本赤沼智善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華宇出版社,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3),翻開菩提比丘的《英譯相應部尼柯耶》(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從《相應部1.1.1經》對照《雜阿含》閱讀(佛光版,或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這裡頭題材很多。
我的朋友回答:「喔,沒問題,我在圖書館看到過這一本《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回學校我馬上去借出來。」我說:「這是一本妳不應該從圖書館借出來的書,妳應該去買一本。」她問說:「為什麼?這不就是一本工具書嗎?難道要我從頭把字典讀到尾?一本一本的書名要怎麼讀?讀了這些書名會得預流果或開悟嗎?」
我說:「這樣閱讀不會得預流果或開悟。但是你要在這本書上註記,妳要在雜阿含經這一面標上《大正藏》經號,(有時經號會跳號或前後顛倒),補上對應經典,更改印刷錯誤與編列錯誤。」
」
回過頭來,妳要在《相應部尼柯耶》的 56 〈相應 samyutta〉作同樣的工作,把對應的《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標上《大正藏》經號。這樣子對照閱讀下來,逐漸地,妳會有很多的經典參差不符的迷惑,這些迷惑就會是短篇讀書報告的來源,累積多了,就會找到碩士論文的題目。
在作漢巴經律對讀時,就像學習一種新語言一樣,學習速度雖然因人而異有快有慢,卻絕對不可能在短期間完全完成對讀,因此選一個特別的範圍,經年累月,積少成多,逐漸讀來,才能有些進展。我個人對初期來到漢地譯經的僧侶特別感念。一方面他們遠度沙漠或重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翻譯的經文卻被遺忘,希望利用對讀還給他們應有的重視。同時,這些早期的翻譯,也最有機會保存原貌。而藉助「跨文本對照閱讀」,幾乎是理解漢魏古譯經典的唯一機會。
在漢巴對讀,第一步要選定範圍,第二步則是建立自己的對照表。如果不清楚自己會走得多遠,佛光大藏經的阿含藏,會在每部經的經題列舉對應的經典,如果你有Bhikkhu Bodhi 的《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與《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大部分的對讀可以解決;即使是Bhikkhu Bodhi 上述的CDB與MLDB兩書,仍有幾處有疑義的譯文,而且此兩書基本上是不參考漢語文獻。作漢巴對讀時,能讀巴利原文當然很理想,但是要等熟讀巴利再來對讀,人生苦短,恐怕會有點來不及。英文經典來輔助巴利原文的閱讀會比較理想。巴利經典,如依賴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則差距較大,網路上的英文翻譯,一般而言都不如菩提比丘的英譯精準,特別是 metta net 的翻譯較不踏實, Accesstoinsight 較為實用,大致上來說,尊者 Thanissaro 的英譯是另一個值得參考的版本。所有想作漢巴對讀的人一定要有的工具書,是日本赤沼智善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這是華宇出版社的《世界佛學名著譯 叢》第二十三冊,以上的書都不太好找,台北市重慶南路的佛研書局或者誠品市政府旗艦店(松高路?在新光三越旁),可以找到。如果是和我一樣致力於《法句 經》對讀,或者《經集》對讀,則要用以上的基礎去添加一些資料。
===================
learner 提到... 2011年10月23日下午1:08
您好,可否請教額外的問題。
《增壹阿含 24.8 經》卷16〈24 高幢品〉:「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無有他念,乞食如意乎?」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為勞。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禪時,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初禪。若我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三昧,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17]為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阿那律報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18]法。」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復我等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滿其中,無數無限,不可稱計,而自遊戲。復以[19]悲心、喜心、護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而自遊戲。是謂,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CBETA, T02, no. 125, p. 629, b18-c6)
[17]為=等【宋】【元】【明】。
[18](之)+法【宋】【元】【明】。
[19](慈心)+悲心【宋】【元】【明】,(慈)+悲心【聖】。
我該如何解讀這句話:「汝等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
明確一點的問題是:如何解讀「頗有... 更得..」?
假如「頗」搭配「乎」成疑問句…,那「有」+「更得」,該如何看待他們的文法關係?
很困擾,謝謝您 …
==================================
Dear Learner:
我解題時會繞一點遠路,請你耐心體諒我看此類問題的角度。
首先,我會查《增壹阿含 24.8 經》的對應經典:
1. 赤沼智善,Akanuma, Chizen, (1929, 1986 reprint at Taipei),《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 》,華宇出版社,台北縣,台灣。
2. Anā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2006),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a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s Comparative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Volume IV, pp. 215-243.
3. Anālayo, Bhikkhu, (2011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1 & 2,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第一本不難找,台北市重慶南路佛哲書局有書,如同我在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09.html
介紹過,如果你想深入閱讀「阿含經」的話,這是一本不能從圖書館借而要親自擁有的工具書。第二本有點難找(只是30頁不到的期刊論文),不過,也許你的阿含老師有此篇論文。第三本更容易了,只要向法鼓山出版社劃撥即有。
1. 列的是(133頁第5行):「M48, M128, MA72」。但是此三經都與「拘睒彌 Kosambi 僧諍」有關,而與此段經文無關。
2. 查 EA24.8,對應經文是「M31, MA185」。我們回到 1., 查閱 M31:「MA185」與MA185:「M31」。如此查核的原因是,赤沼智善此書有時前後不一致,有時數目字排版錯誤,有待訂正。接下來,我們翻到〈補遺〉再查一次「M31, MA185, EA 24.8」,確認赤沼智善是否在〈補遺〉有增刪。你會發現我把「律藏」和「本生經」的資料略去不計,原因相當複雜,本文已經夠冗長了,有機會再另做解釋。資料上還顯示「梵文殘卷」的對應資料,這裡我們就不說了。等將「EA24.8, M31, MA185」進行詳細的對照閱讀之後,你會在 1. 附註EA24.8 是「M31, MA185」的對應經文(更經確一點,應該是『partial parallel參考經典』)。
3. M31 在203-209頁,詳列了「M31, MA185, EA 24.8」此三經的「comparative study 比較研究」。
我們將此三經相關的經文列在一起:
《增壹阿含24.8經》:「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17]為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報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18]法。』」(CBETA, T02, no. 125, p. 629, b25-28)
[17]為=等【宋】【元】【明】。[18](之)+法【宋】【元】【明】。
《中阿含185經》:「世尊歎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如是汝等常共和合,安隱無諍,一心一師,合一水乳,頗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耶?』」(CBETA, T01, no. 26, p. 730, a24-27)
《中阿含185經》與《增壹阿含24.8經》的差別是,在《增壹阿含24.8經》世尊只問一次,是在阿那律自稱證得四禪之後,而《中阿含185經》則在「阿那律自稱三人和諧共處」、「證德四禪」、「修四無量心」、「證四無色定」、「得六通(缺天眼通)」之後,均提此問:
《中阿含185經》:「頗更有餘得人上之法?」(CBETA, T01, no. 26, p. 730, c5-6)
我們看 MN 31(《中部尼柯耶 31經》,
Nyanamoli, Bhikkhu and Bodhi, Bhikkhu, (1995),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 (2000 second print.)
301-306頁)
《中部尼柯耶 31經》在提到三人和諧相處之後,世尊問:「Is there any other superhuman state, a distinction in knoeledge and vision worthy of the noble ones, which you have attained?…」,巴利經文與《中阿含185經》 較接近,是在每一階段都問,而且問的是「你們是否已證得其他『上人法』,為聖弟子於知見所應有、應住的『上人法』?」
「上人法」相當於巴利 uttarimanussadhamma,直譯為「uttari上-manussa人-dhamma法」,意為「超出凡人的修證狀態」。
「法 dhamma」為含有多種意義的字,例如:
1. 泛指所有物質、思維、概念。例如
巴利《法句經》279頌: sabbe dhammā anattā 諸法無我。
《中阿含92經》卷23〈3 穢品〉:「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CBETA, T01, no. 26, p. 575, a5-6)
2. 指佛陀教法:
《雜阿含302經》卷12:「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CBETA, T02, no. 99, p. 86, b17-18)
3. 法則、規律:
《長阿含5經》卷6:「如來為世間眼,為世間智,為世間法」(CBETA, T01, no. 1, p. 37, b3-4)
《雜阿含37經》卷2:「有[11]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CBETA, T02, no. 99, p. 8, b26-28)
[11]世間世間法Loke lokadhammo.。
4. 外道的教導也稱為「法」:
《雜阿含713經》卷27:「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CBETA, T02, no. 99, p. 191, b6-7)
5. 行為:
《雜阿含1039經》卷37:「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成就如此諸惡法者,」(CBETA, T02, no. 99, p. 271, b14-15)
6. 心的思慮對象:心法
《雜阿含46經》卷2:「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CBETA, T02, no. 99, p. 11, c10)
巴利文獻中所呈現的「法 dhamma」的意涵不只此六種。
你的問題:「汝等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
假如「頗」搭配「乎」成疑問句…,那「有」+「更得」,該如何看待他們的文法關係?
我的看法是:肯定句「汝等是時更得上人法」,加上「頗有…乎」,成為疑問句。
指的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修證所得的聖弟子所應有的修證狀態嗎?」經文中的「餘」、「更得」都是與 other 對應,是指「除此之外,尚有…嗎?」
回顧整部經,世尊先關切弟子「是否有(四事)匱乏」,其次關切「是否和諧相處」,再關切「是否每日精進於修證」,最後詢問「修證的目前進度」。
掃葉人
========================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10/25_24.html
-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2011年10月27日下午7:19
「未證而說證得『上人法 uttarimanussadhamma』」為違犯第四條「波羅夷」(pārājika)戒律。
阿坤學長
回覆刪除看您那麼熱心亮那麼多資料
這些都是您下多年功夫的心得
可不會轉成朋友的知識
我看把你的對照心得加上ANALOYO的對照心得
出一本新的漢巴及巴漢對照錄
並說明和赤沼本的差異
解說為和做如此之修改
(如過您的朋友寫的出來的話)
會是不錯的論文
廣老,《中阿含》對照閱讀已經寫好,等待發表。《雜阿含》部分,可能要到2013年才動筆,記憶力越來越差,可能也撐不到那時候。吾師事事求全,不肯發表半成品。我這位冒認的徒弟,既不懂梵文,也不懂藏文。偏偏《雜阿含》部分緊要的資料,必須從藏文引過來。而且我的文章無法引用梵文殘片,即使發表出來,也是落個「半身不遂」的評語。只是,漢譯佛典比較成果這些東西,雖算不了什麼寶貝,可以省去相當精力與時間,希望和年輕人分享,以免一不小心,被我帶進棺材作墊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