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賴和教給我的

322
以下引自《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26/today-article1-2.htm

賴和教給我的……

◎陳建忠

上個世紀末,我開始準備撰寫博士論文時,賴和老早就是我心目中的作家人選。當然,有很多機緣湊泊使然。最重要的,則是林瑞明老師主編的《賴和全集》出版,讓我有可能使用當時最完整的資料來寫我心目中的「和仔先」。

不過,與其說是我在寫賴和;毋寧說,只是把賴和用文學教給我的許多認識台灣問題的方法與角度,一一記錄下來而已。真要談賴和教給我的東西,拙著已經說之不完。也許,最值得強調的精神,是他教我要如何當一個走入「民間」的「有機知識分子」。

我常感到詫異,賴和為何能對自己在殖民地教育下的菁英位置如此自覺地「忽略」。他當走方醫、他巡迴演說、他請走唱藝人來記錄民間歌詩、他對民俗活動蘊含的能量頻頻致意。也因此,他不是只在診間等待病人的醫者,也不會放任台灣的毀壞而不出手相挺,更不會站在制高點對庶民指指點點。這些賴和文學中的思考,使我對自己身處在學院形同自我禁錮的思想狀態愈發感到不滿。每覺這時代要求所謂的學術中立云云,不過是讓自己逃避承擔現實變革的責任之藉口而已。

在〈無聊的回憶〉這篇應是賴和散文中最成熟的作品裡,他針對殖民下的教育體制發表了「進步」與「幸福」無法相容的感歎:「時代說進步了,的確!我也信牠很進步了,但時代進步怎地轉會使人陷到不幸的境地裡去?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處併論的喲。」賴和的思考,絕對是站在台灣庶民的角度對體制性規訓所做的反思。放到今天來看,依然深刻地提醒著我們必須警醒任何託言進步但可能讓我們失去更多權利的話語。就因為無法兼得,我們就必須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幸福」,而什麼又是世俗的、體制性的所謂「進步」。

有時,當我覺得自己失去了實踐的勇氣時,重讀賴和的作品似乎總能帶給人不少啟示。他的詩句說道:「美麗島上經/散播了無限種子/自由的花、平等的樹/專待我們熱血來/培養起」(〈代諸同志贈林呈祿先生〉)。我要提醒自己在那麼暗黑的時代有過如此躍動的靈魂,於是就該鼓起餘勇追隨熱血賴和的腳步,繼續栽種那自由、平等的夢想之樹。這些,都是賴和教給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