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禪修筆記---3 與經文的對照

308

問:書上說,隨處念處修行的進展,呼吸會自然地變細、變短。和我所閱讀的資料,說呼吸會變得越細越長。兩者那一種是正確的?

《善見律毘婆沙》卷10〈舍利弗品〉:「坐禪比丘亦復如是,以此譬喻知息長短。以正念故,心已生樂;因樂故,極細長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因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出入息轉細長,因轉樂已生怡悅;因怡悅故,知息轉成微細,因此怡悅復增怡悅,怡悅故,倍息增微細難得分別」(CBETA, T24, no. 1462, p. 746, a18-24)

《坐禪三昧經》卷1:「譬如人怖走上山若擔負重若上氣。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極時得安息歡喜。又如得利從獄中出。如是為息長。」(CBETA, T15, no. 614, p. 275, b20-23)

答:不管是巴利經論或者個人的禪修經驗,都是隨著念處修行的進展,呼吸會自然地變得越短越細。剛開始時,呼吸會較粗,呼吸的量也比較大,如此稱之為長。隨著禪修的進展,呼吸會較細,呼吸的量比較少,此時稱之為短。因為身與心平靜下來,你並不需要太大的空氣量。至於你所說的,呼吸從一小時90次,隨著念處修行的進展,呼吸自然變少,例如說,每小時只呼吸五十次,書上沒有相關的記載,我個人也未注意到這個層面的改變。

問:書上說「呼吸長時知長,呼吸短時知短」經上說的比喻是像一個製陶工人,把陶土放到轉盤上面,他轉動轉盤開始捏塑陶土,當轉盤轉得快時,他知道快;當轉盤轉得慢時,他知道慢,巴利經文的比喻是什麼呢?

答:巴利經典是一個由轉動的輪子(類似現代的砂輪),當工人把金屬器皿拿去加工時,磨擦時間長時,他知道是長,擦時間短時,他知道是短。所以,這裡指的是用來加工金屬器皿的轉輪,印度人現在仍然在使用;不是指陶土工人捏陶土的轉盤。

ap_200612240111403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