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苗栗縣鯉魚潭村平埔族 「巴宰族」

龍騰斷橋

以下引自《地圖日記》《XX三義鯉魚部落XX》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717731.htm

鯉魚潭村裡有一個原住民的平埔族

「巴宰族」

巴宰族(Pazeh;巴則海族;拍宰海族)為台灣原住民之一支,分佈於台中豐原、神岡、后里附近較靠內陸的區域,約略位置是以豐原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東到東勢角(今東勢),南至潭仔墘(今潭子),西則到達大肚山山麓的橫岡一帶。在劃分下,巴宰族亦屬平埔族一族系,最大特徵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島系原住民高,約在 170cm 以上。

巴宰族於16世紀中,主要部落有岸裡社、烏牛欄社、朴仔籬社及阿里史社等四至五個社。1699年,岸裡社還曾協助清朝「平定」吞霄社叛亂(吞霄社事件)。

巴宰族系

巴宰族又可分為巴宰本族以及噶哈巫族(kahabu)(朴仔籬社則屬噶哈巫族)。以地區分類而言,豐原以西為巴宰本族,以東五社為噶哈巫族。而因郭百年事件遷入埔里的巴宰族人,住在愛蘭烏牛欄台地多為巴宰族;居住於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則為噶哈巫族(kahabu)。兩族因為族語及文化相近,故依據伊能嘉矩之分類仍把它歸為同一族。至今會講巴宰語的則為愛蘭地區的潘金玉女士;眉溪四庄則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後裔潘永歷先生仍會使用噶哈巫語,甚至仍會唱噶哈巫古調"憶祖(ayan)之歌"。風潮唱片所出的巴宰族音樂,即是從四庄採集得到。噶哈巫族在埔里俗稱「眉溪四庄番」,正因為當地人承襲祖先驍勇善戰的精神。日治時期多為義勇軍,能與鄰近的泰雅族抗衡。故也在埔里流傳一句話「四庄正是番」。該族的過年稱為「番仔過年」或「姓潘的人過年」為農曆十一月十五左右舉行,並製作傳統食物「阿拉粿」、「抓大魚」、「走標」等.....活動。

以下引自《台灣大學圖書館》〈台灣研究資源〉

http://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taiwan/taiwan_al_a.htm

岸裡社簡史

岸裡社屬於中部平埔族群巴宰族(Pazeh)的一支,下有九社,包括岸東、岸西
、岸南、葫蘆墩、西勢尾、麻里蘭、翁仔、岐仔、及麻薯舊社等,分佈於今台中
縣神岡鄉、豐原市及后里鄉等地。他們原居於大甲溪北岸的麻薯舊社(今后里舊
社),到了清初的時候,岸裡社領域擴至大甲溪南岸,並大舉南遷,發展為新而
且是最重要的聚居區。此外,其支系崎仔社沿大安溪北上,移居鯉魚潭,形成頂
社、中社、下社之部落;另有一部分則移居埔里。因此,岸裡社族人的散佈區相
當廣。

岸裡社之崛起與其效忠清朝並漢化有關。在清代,岸裡社長期扮演義番角色
,立下不少戰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協助平定吞宵社(今苗栗縣通宵)
之反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阿莫率岸裡、烏牛欄等五社歸化清朝,同時
被命令為五社土官,開啟岸裡社史的新紀元。岸裡社長期效命清廷,參加之重要
戰役有: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雍正九至十年(1731?33年)大甲
社等西部平埔番反抗事件、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等。清廷為酬答
岸裡社,賜以大甲溪南之地。此外,岸裡社在土官潘敦的領導下,與漢人(如張
達京)合作開發台中盆地,甚至於招佃開發屯墾地,對中部的開發貢獻甚大,而
岸裡社的經濟力量也迅速提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